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 第 34 章 “大业必成。”

第 34 章 “大业必成。”

谢乔主打的就是一个低战损比。

这半年多来,谢乔通过【签到】陆续开出过皮甲、藤甲、青铜甲和铁甲的图纸,防御力水平是从低往高排列的。榆安现在不缺铁,也具备锻铁技术,谢乔索性直接打造铁甲和铁盔,要给就给麾下部众最可靠的防护。战场上都是拼真刀真枪的,现在看铁甲制造流程复杂,可到了关键时刻是能救命的。

至于披在战马身上的马铠,用皮甲足够了,较为轻盈,能减少马匹的负重,也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毕竟马的命比人要硬得多。

椅车完工大概还需要些时间,谢乔没别的事,在榆安城中转了转,她已经有段日子没回她的大本营了。

随着身体的逐渐好转,谢均将学堂的授课任务部分分给何颙后,他自己抽出了一些空闲,开始履行县令的职责了。

榆安城中现如今共有八十三户,每户的院子里谢乔已经为他们增补了第五块[初级神奇土壤]。连收四季粮食,第五季麦子也在长熟的过程中,基本具备了自给自足的能力。而且在这些家庭的成员中间,有从戎入伍的兵卒,有工坊的师傅,有织坊、窑坊、酒舍、医馆、食肆的伙计,他们通过工作,都能为各自的家庭带来收入。

一个月前,谢乔和县令谢均商议,在榆安城中开放了五铢钱的流通,并停止了食肆对全城百姓的免费食物供应。百姓需要自家生火做饭,如果家中粮食不够的,能用通过劳动获取的薪资从县府买到粮食和其他生活物资。

想获得丰衣足食的生活,就需要勤劳。否则谢乔提供了居住的屋舍,又开放免费的食肆,百姓吃穿不愁了,是很容易滋生出懒汉的。这十分不利于城池的长期发展。

这样一来()?(),

食肆就不再是全城百姓的大食堂()?(),

回归了它最本质的功能——饭店。百姓想改善伙食()?(),

吃顿好的?()17??╬?╬?()?(),

或者懒得自己做,进食肆花钱就能吃到。当然,食肆的利润率在可调控的范围内,目前是视客流量来定,客流量大了就提高一些利润率,客少了就减少利润率,卖得更便宜些。

至于家中成员年迈老病,又没有稳定收入的,谢均通过入户走访后,为其提供一定数额的补助。

城中的酒舍除了是喝酒的地方,还是酿酒和沽酒的场所。当然,目前酒舍还不具备蒸馏技术,仅能酿一些低度数的酒。酒是个好东西,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的负面情绪。毕竟如果一年到头只能喝到水,那生活就太枯燥了。当前酒舍的酒原材料是麦子,后续谢乔大规模种植出葡萄后,还考虑酿造葡萄酒,丰富百姓的饮食。

西域阴雨天少,光照充足,葡萄类瓜果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糖类、淀粉,同时夜间气温低,又利于能量的贮存:这正是种植瓜果的宝地。粮食问题基本解决之后,谢乔的下一步打算就是广泛地开始种植特色水果,且不仅仅局限在神奇土壤上。

城中的窑坊和织坊都相继启动了,城内百姓中间只有极少的窑匠和织工,陶瓷和布匹的产量不大,不过榆安人口少,百姓的需求量也不大。未来随着窑匠和织工的技艺提升,数量的增多,肯定是要转到外销的。最理想的状态就是销往西域,利润最大化,这是谢乔梦寐以求的愿景。

城内的另一角,官学,现如今进学堂念书的孩子多达二十七人,蔡琰、徐慎和卓兰三个孩子也都在里面念书。还有好些是军户家的孩子,父母在长城戍边,为了子女未来有更好的发展,选择将他们寄在榆安的官学中,学习念书,生活上有专门的人照料,每年还有两次机会能到边境去和父母团聚。这是谢乔之前写在文书上的军户制度。

而官学的先生,除了谢均和何颙以外,还增加了伤愈的徐垣和他妻子温娴。四位先生分授不同的课业:谢均师从郑玄,教经学的典籍;何颙曾闻名于太学,教为政之法、为官之道;徐垣是蔡邕的弟子,授文学辞赋;温娴本是雒阳城中的大家闺秀,擅长音律,她便授音律,授礼仪,陶冶情操。

总而言之,榆安城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虽然目前何颙仍然不可招募,但他貌似乐意地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就连跟他一起的另外三名死士,大概都觉得包吃包住的日子太过清闲,主动在城中择业就业,挣钱进食肆吃肉,或者去酒舍沽酒喝,俨然化成了榆安百姓的一份子。

唯一让谢乔惦记的,就是她从学堂的窗户外如“班主任”一般偷偷观察时,发现小蔡琰有些闷闷不乐。原因自然显而易见。明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