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对地方。
三百西凉铁骑汇入皇甫嵩的大军,共计两万余人马,浩浩荡荡,一齐过虎牢关,渡汜水,驰往豫州地界。
出虎牢关,便是豫州的颍川郡。作为中原大郡的颍川,共辖十七县,郡治在阳翟城,此时半数县已陷落于黄巾之手。
整个豫州地界的黄巾由渠帅波才指挥,号称十万之众。而皇甫嵩部与朱儁部总计只有四万余,光从人数上看就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更不要说士气了。大乱伊始,黄巾攻势凶猛,人多势众,更有信仰的支撑,毕竟“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喊得响亮,鼓舞人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他们打了鸡血似的不要命。就像系统用上海五套房诱惑她,她也抛头颅洒热血地去干了。
所以面对势头正盛的黄巾,朝廷军前期是讨不到便宜的,就像史书记载的一样,皇甫嵩、朱儁两部首战不利,将被迫转入长社县城防守。
谢乔麾下只有三百人,对整体的战局影响不大。她虽是汉
朝官员()?(),
却有私心?()_[(.)]?8??╬?╬?()?(),
不想太损耗掉自己的士兵()?(),
毕竟募兵训练不易。是以()?(),
当下她不会傻到去做什么力挽狂澜的事情,只是低调随从,伺机寻找机会。
出虎牢关的第二日,天色已晚,皇甫嵩下令安营扎寨。
火炬如林,左中郎将皇甫嵩稳坐中军帐,各参军、军司马、各部校尉、义军首脑分列左右。军情舆图铺在案前,皇甫嵩已经定好了下一步进攻的目标,颍水边上的阳城。
斥候呈上军报,阳城虽城郭残破,但城中约有两万余黄巾,夺去城中府兵武器,据城而守,势头正盛。
“再探再报。”皇甫嵩冷静地命令。
斥候一拜,领命去了。
他抬起目光,看向两侧的谋士武将,“诸位有何高见?”
“依末将看来,阳城黄巾贼寇,不过一群乌合之众,不堪一击,末将愿领本部铁骑为先锋,冲入城中为将军开道。”越骑校尉于巽站出来请缨。
谢乔站在他对面这一侧,目光自然而然落在了他身上。看起来年轻,二十多不到三十岁,一身的傲气。从装束上来判断,大概是京师的宿卫,天子的亲兵,所以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些起于微末之间的草寇。
皇甫嵩往下压了压手,“于校尉,切莫莽撞轻敌。”
俄顷,又有斥候回报,除了阳城的两万黄巾外,北部阳城山、颍水西南岸、阳城东面还有三处黄巾的营寨,各有数千人马。四地相去不远,互为掎角之势,一处被围,其余三处必能支援。
若是贸然围攻阳城,另外三处黄巾将从三个方向赶到,将朝廷军围困于阳城外、颍水北岸。
中军帐内,纷纷议论起来,争执不下,你有道理,我比你更有道理,一时没有定论。
皇甫嵩捋着长髯,冷静沉思片刻,脑海里有了主意。
“列位,”他站起来,声音沉稳有力,中军帐瞬间安静了下来,“我有一计,诸位看看如何。”
他指着舆图,“四地互为犄角,各有倚仗,我军大可反其道而行之。佯造声势,大肆进攻阳城,实则于途设伏,各据点若弃寨驰援,伏兵可袭而破之,阳城乱贼则如困兽。”
皇甫嵩话一出口,所有人愣了片刻,目光纷纷投在舆图上,判断其可行性。
就连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的谢乔也忍不住瞠目结舌,好家伙,这不是我军的围点打援战术吗?围住一个城镇的敌人以之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但真实战略意图是攻击增援的敌人并达到歼灭援敌。当然,历史上孙膑的“围魏救赵”也是一个围点打援的例子。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通过斥候的军报想出此法,可见确实是天生的谋略家。
“贼寇据寨而守,强行攻寨难免伤亡过大,此可谓引蛇出洞,击蛇七寸,援贼被我伏击,必仓皇逃窜。”
“使君真妙计也!”
“妙哉妙哉,我部定能大破黄巾,首立奇功!”
……
一时间,军帐内,恭维奉承之声不绝于耳。
谢乔默默听着,倒是没有太多的表示。当前的历史没
有太多的改变,她知道史实,皇甫嵩首战是会吃瘪的。虽然这诚为妙计,但很明显他们低估了前期黄巾军的战斗力,大意轻敌大概就是失败的原因。()?()
剿贼刻不容缓,大军行动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