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塞里斯与东罗马之间的协议,苏伊士运河的地中海出口由东罗马帝国掌管。而另一端的红海出口,则有塞里斯帝国派遣驻军管理。双方有望相助,互相维持这条大大缩短双方之间交流距离的生命线。并相互约定,除了两国商船只需要缴纳一半之外,任何商船通过运河的时候要向双方缴纳全部的运河维护费。塞里斯帝国收过后凭票据东罗马帝国不会再收一次,反之亦然。
郑*和在此留下了所有的官吏工匠和四万大军,带着剩下的人前往东罗马递交国书和通商贸易。
在拜访完塞菲雷斯二世带着东罗马的国书和常驻使团返程的途中,垂垂老矣的三宝太监郑*和,最终因航程中感染风寒,倒在了风寒引起的并发症下。
船队在火化了郑*和的遗体后,携骨灰回国后将郑*和葬于金陵牛首山。
自此之后,塞里斯和东罗马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
东罗马皇帝羡慕塞里斯皇帝对于军队和朝廷的掌控力,不用每天担心禁卫军造反。塞里斯皇帝则羡慕东罗马皇帝可以天天躺平,不用事无巨细的操劳国事。
当然苏伊士运河的最终建成也促成了塞里斯帝国进行两路并重和东罗马帝国对海军的侧重。
靠着收路费收到手软的财政收入,东罗马帝国建立了一支强悍的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塞里斯帝国则用这笔钱建立了一支专业的远洋海军和相关的大量人员。
……
时间逐渐流转,渐渐来到了十字军东征时期。
东罗马帝国在曼齐刻尔特战役中打败,过半国*土沦陷,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被俘,另一位共治皇帝迈克尔七世向罗马教廷求援。
至此,十字军东征开始了。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前,教皇英诺森三世最初确定的进攻目标是埃及以及顺带敲打一下来自东方的异教徒,让他们识相点给罗马教廷送点劳军费,或者干脆让教廷在运河的过路费收益上掺一手。
罗马教廷早就看东罗马和塞里斯两个帝国在苏伊士运河上下其手的巨额过路费眼红了,但不管哪一任东罗马皇帝都知道和塞里斯的贸易以及苏伊士运河的过路费是帝国最后的财政命脉,在这个底线问题上没有丝毫的退让。
于是罗马教廷只能将主意打到运河的另一位管理者———塞里斯帝国身上。
在他们想来,虽然塞里斯帝国在苏伊士驻有五万大军和十多万移民,但是他们毕竟不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只要他们罗马教廷振臂一呼,那些早就眼红财富的骑士和贫民的大军,肯定能将这小小的五万塞里斯军队囫囵吞枣般的消灭。只要他们聪明点给出一大笔的财富,或者更进一步给出部分运河的管理权,那么罗马教廷的威望将会超过东罗马帝国,成为整个西方世界唯一的声音。
就这样,在罗马教廷的奋力奔走和贪婪的威尼斯总督丹多洛的组织下,远比群友们世界历史上规模更大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开始了。
群友们历史上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共计四万人,其中法兰克骑士五千人,以及两万步兵、一万名骑士随从和闲杂人等。
但在这里,为了报1171年的那场收回租界纷争中的仇,丹多洛拿出了自己的八成财富,并且说动了威尼斯所有的上层贵族又拿出了他们的五分之一的财富,组织起了一支超过十五万人的庞大十字军。
这支庞大军队兵分两路,一路六万人听从丹多洛的建议前往君士坦丁堡。另一路九万人在一位红衣大主教雷蒙的带领下,气势汹汹的越过苏伊士运河东罗马帝国控制的那一段,来到了塞里斯帝国的控制范围内。
实际上,在曼齐刻尔特战役后,东罗马帝国就向塞里斯帝国求助,希望看在兄弟之国的份上派遣一部分军队过来帮忙。当然价钱待遇都好说,只是希望能派像当初郑*和船队一样的精锐前来。毕竟当初的郑*和船队中那些精挑细选的威武士兵,踏着穿越者编写的步兵操典的正步踏入君士坦丁堡时,给整个东罗马帝国的上上下下带来的强军印象太过深刻。
奈何宣德皇帝病逝,继位的明英宗正统皇帝不是穿越者,带着三十万大军和一堆的勋贵出门溜达一圈吃了个土木堡后和罗曼努斯四世一样当起了难兄难弟。
接着就是景泰皇帝继位,然后就是帝都保*卫战和反击战,接着就是英宗复辟,改年号为天顺。
塞里斯内部一团乱麻,其中各种精彩权谋程度让驻塞里斯的东罗马使团看着是大开眼界。他们从未想到权谋之间的斗争还能这么玩?
不过终归还是看在双方上百年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