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奥斯曼人不知道的是,在东方,有种东西叫做听翁…
听瓮是古代最原始的窃听器,最早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时将听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有侦测需要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出周边的动静。
听瓮在对付隧道攻城战时,最为神奇。如清末曾国荃率领的湘军进攻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金陵)时,城内太平军便在城墙脚下埋设听瓮,侦探城外敌军的动静,导致湘军一时无法得逞。
理所当然的,地道还未挖掘到城墙脚下便被城内守军发现。随后通过听翁确定地道方位后,等奥斯曼人的地道快要挖掘到护城河边时,城中派出死士携带黑火药包坐着绳索吊篮离城,趁奥斯曼人不备将黑火药包点燃投入地道,炸塌地道的同时一举埋葬了数百挖掘的奥斯曼士兵。
奥斯曼人无奈,只得换个地方重新挖掘,并派兵严加看管,严防死守城内守军再次派死士出来破坏。
但他们的地道真的能挖掘到城墙脚下吗?
答案是当然不可能。
当初在重建的时候,早就把中原的各种攻城手段都考虑了进去。城中守军之所以不为所动,就是让奥斯曼人放松警惕,然后让他们品尝一个大大的惊喜。
一个月之后,惊喜很快就来了。
经过一个月的挖掘,奥斯曼人终于挖到了护城河边。就在他们准备查看护城河水位,再决定如何挖掘的时候,几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彻整个君士坦丁堡上空。紧随其后的,一股声势浩大的海潮就顺着护城河的河道冲击起先前被奥斯曼人阻断的几道堤坝。
还未等河边查看的奥斯曼士兵通知地道中的人撤离,一阵震动响过后,地道的入口喷出了一股势头已尽的海水和几个挣扎翻滚的士兵。
穆罕穆德二世看到这里,长叹一声。
不过随后有大臣建言,既然守军三番五次的破坏地道,那这岂不是恰恰说明了这是君士坦丁堡的弱点吗?
穆罕穆德二世转念一想也对,于是便命令手下的士兵继续挖掘地道。不过相应的,为了防止又一次被守军破坏,他直接让人填平了很长一段护城河,这样就不怕城中的守军故技重施,再一次破坏地道。
当然在这过程中,奥斯曼人又丢下了许多尸体,新增了不少伤兵。
不过又耗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提心吊胆的挖掘了一条地道后,奥斯曼人绝望的发现,这尼玛是哪个魔鬼主持修建的城墙?为什么城墙的地基下除了条石就是铁板?而且其中的缝隙还用铁汁浇筑,并且向下挖掘了十多米都没看到底?
葬在君士坦丁堡主持了重建城墙的那位工部尚书,才不会从棺材里爬起来告诉奥斯曼人,君士坦丁堡的外城墙足足有近五十米深,用条石和铁板铺垫组成的地基呢!
前后忙活了近三个月,结果到头来一场空。
穆罕穆德二世总算知道为什么城中的守军在给他们造成了几次麻烦后不管他们了,他气得丢给那个提议挖地道的大臣一把剑,让他带着他的属下和一万炮灰奴隶兵消耗君士坦丁堡守军的防守物资去了。
挖地道不行,那怎么办呢?
这时又有人提议了,既然从地底下行不通,那就只能从地面上想办法了呗!
然而君士坦丁堡外城墙上那立体化无死角的打击却让任何想要正面进攻的敌人望而生畏。
这种结合了东西方城防体系于大成的玩意儿,除了硬生生用人命堆之外,就只能依靠军事科技的进步用先进的武器砸。
可奥斯曼没那么多人,先前抓了很多奴隶和战俘也都在之前的攻城战中消耗的差不多,因此他们只能从军事科技上想办法。
于是穆罕穆德二世征集全国的工匠,召开悬赏。想尽一切办法提升奥斯曼的军事科技,简称爬科技树。
……
1456年春,围城了三年的君士坦丁堡外,穆罕穆德二世憋了一年,爬了一年的科技树终于有了成果。
一位在1450年被罗马帝国拒绝的匈牙利籍火炮设计师乌尔班在1452年的秋天筹备了足够的旅费和生活费后,来到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在最初的两年,由于皇帝穆罕穆德二世出征围困君士坦丁堡,这位天才火炮设计师并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很快在1454年围城战拿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毫无办法的穆罕穆德二世下达了召集工匠并授以重赏的命令后,这位天才火炮设计师终于崭露头角。
在接见并详细询问了这位火炮工程师后,穆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