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芝身着甲胄,又骑快马,突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剑之所指,必有贼人授首。而那少年,在人群中左冲右突,手中一杆长枪变化无穷,甚至抢在邓芝之前,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那贼首一枪挑死!
那少年手持贼首之头颅,大声喊道:“贼首已死,尔等还不速速投降!”
正在奋战的家丁也一边挥舞刀剑拼杀,一边跟着大喊。
而场中还有二十余名山贼,看到这架势,也纷纷放下刀剑投降。
刘昭此时也骑马赶来,他原本的任务是和一个骑马的家丁一起保护母亲赵氏和邓氏族人。
而显然这是邓芝怕刘昭被误受伤,又照顾刘昭的面子,给的“台阶”而已。刘昭自然也懂得邓芝的苦心,便答应了邓芝的请求。
“在下刘昭,敢问少侠尊姓大名?”刘昭骑行至那少年身前后,翻身下马,拱手问道。
可不想那少年在听到刘昭的名字后,竟也赶忙下马,惊诧的问道:“公子可是那位写下《寒士铭》的阆中刘昭?”
“不错,正是在下。”刘昭下意识的答道。
“在下张嶷,乃巴西郡南充国一乡野小民,在此处采集药草,恰巧碰见这货山贼为非作歹,故拔刀相助,不想竟能遇到公子!”这少年高兴的说道。
张嶷出身贫寒,却自幼聪慧,受到邻居的帮扶得以读书识字。他在读到刘昭所作的《寒士铭》之后,大受震撼。
那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让张嶷不由拜服。
而刘昭内心的震惊和兴奋却一点都不比张嶷少,他此时比中了百万大奖的彩票还要高兴。
在刘昭的眼里,历史上的张嶷,智勇双全,且有大局气量,又有独到的先见之明,和赵云很像。可能勇武不及赵云,但在智谋方面却更胜一筹。
不管是在三国志的史书之中,还是在三国演义的小说话本里,张嶷的名气都不算高,但这却遮盖不了他的名将资质,更埋没不了他的勇烈和忠义。
《益州耆旧传》载:“张嶷仪貌辞令,不能骇人,而其策略足以入算,果烈足以立威。为臣有忠诚之节,处类有亮直之风,而动必顾典,后主深崇之。虽古之英士,何以远逾哉!”
陈寿在为张嶷立传时,没有将他同王平等武将排在一起,而是将他同李严、黄权、等智勇双全之士相提并论,这也可见张嶷的不凡。
“在下刘昭,愿与少侠结为异姓兄弟,不知君意下如何?”刘昭拱手道。
“在下何德何能,怎能得公子如此青睐?”张嶷连连摆手,不敢接受。
古人对结义和誓言是十分看重的,额,至少在司马懿洛水盟誓之前,誓言对一个人的言行是很强的约束,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也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
若结义为兄弟,自当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同舟共济,永不相负!
张嶷贫寒的出身,让他在刘昭这个名满益州的大才子面前不由有些底气不足。正所谓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
但刘昭却对这个时代讲究出身的传统不以为然。他拉着张嶷便开始祭拜天地,焚香盟誓,同饮血酒。
“吾今年十七岁,君年方十五,以后就称呼我为大哥吧!”刘昭拍了拍张嶷的肩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