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你的人生会有多少个三年,多少个十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青春就这样过去了。而大学的4年,研究生的一年,好像一晃又过去了。
我曾经在想,自己会有怎么样的人生,老师,医生,各种职业都有想过。但是没想到自己走上了HR的道路,越走往向上走,自己更加坚信,自己往后需要走的路,就像人们常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而在这里的三年,我感觉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对于各项事务都会处理的很妥当。
在这里属于一个从.-1的搭建的过程,从一开始的1.个人(而这1.个人是属于别的地方借调过来的);到后面的慢慢的从3.人到6.人再到15.人的“质变”。整个过程也是和各部门领导,包括清华的高层磨合的过程。
对于部门的招聘需求,我需要一个个去跟进,沟通,学习,他们对于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来说,从表面看过于的稚嫩,总觉得我推荐给他们的人选不够优秀,不想面试。后面我跟部门的大佬沟通,一个是上层机关对于我们公司来说,是有招聘要求的,当然对于技术指标也是有相应的绩效考核的;另外用人这个问题是部门的问题,如果没人用,不是我不推荐,而是他们不够配合。这一句话下去,各部门的大佬想想也有道理,尤其是我在推荐人选里面会写我自己的沟通记录,他们也会一一的认真审核人选简历。
在2.18年的那时候,对于引才来说,各地都在出台不同的人才政策,企业为了留住人才,人才也为了突出自己的优势,留下来并且活下来。
而我们这样的新兴企业来说,也是为了吸引人才,虽然我们夹在杭州和上海的中间,但是我们的薪酬,还是尽可能的保持在市场水平线之上,福利待遇,也不亚于广州,上海这些城市的待遇。这样的想法也是希望人才可以安心留下来工作,不去被生活问题所困扰。
而我在这期间,就是尽可能的挖掘相关优秀人选的简历,去沟通他们的经历,对于之后发展的想法,以及对于城市选择上的看法等等。大学生(硕士,博士)当时对于自己的发展来说,还是会比较的迷茫,对于往后的研究规划,也仅限于校园内导师给他们的指导,而真正研究型人才,己经想好了跨出校门之后的研究项目,那对于高质素的一批专业人士来说,我们是非常需要的,也是比较紧缺的。
政府对于我们的考核则是希望能在这片土地上,引进更加优秀的人才,而这个数量,第一年希望尽可能引进1..人,最低6.人;而第二年再到第三年,会依据考核,慢慢增加。当然,数量的增加,也希望这一批人才,有所成就。比如在科研上,文章上,项目上,政府合作上等等都也都要有所提高。科技型项目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
也还好,在第一年,将近尾声之时,己经引进了将近7.-8.人左右的硕博人才,对于项目申请,以及参加各类科技型比赛来说,我们的名声大振。政府对于我们的赞扬以及支持也是很多的。
一转眼,第二年,第三年,白驹过隙,招聘需求量也慢慢在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