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语道,她有一种隐隐的感觉,此番玉轮国出兵的目的不是攻打扶余国那么简单。一旦扶余国告急,势必会求助于渤海国,而渤海国身为宗主国,对附属国有扶危济困的义务。因此,此战若是小打小闹倒还罢了,一旦打大了,渤海国势必出手,这一点玉轮国不会想不到。难不成他们的目的是与渤海国开战吗?可是他们即便倾全国之力也不过区区二十万兵,这点兵力就想从渤海国手里讨得便宜怕是异想天开吧?
“嗨,我也真是的,渤海国有那哥俩顶着呢,我瞎操什么心!”她笑了笑,感叹自己还是太过在意林长卿了。
又过了几个月,战事非但没有结束,反而被玉轮国攻下了重镇敖东,战争有越打越大的趋势。扶余国顶不住了,向渤海国求援。于是,永昌六十五年初春,渤海国决定出兵二十万支援扶余国。当然,等他们完成征兵、筹粮、集结军队等步骤,大军真正出发时,已是半年之后了。
“你们怎么看这场战事?”郑安雅听说渤海国出兵后,召集几个相关的大臣进宫议事。
刚刚回到颍州,屁股还没坐热的卫琉璃道:“陛下,诸位,在下以为玉轮国的虎狼之心已有切实的证据。此次臣与昌平君奉命前往科尔漠平叛,确实查到了几封玉轮国与颇黎的信件。显然,他们的勾连早在察吉里可汗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按照他们的约定,此番玉轮国攻打扶余国的同时会传消息给颇黎,让他在呼兰举事,幸亏我们动手及时,在玉轮国刚刚发起进攻,消息尚未传给颇黎之前就除掉了他。否则,后患无穷。至于此战,臣赞同陛下之前的看法,玉轮国攻打扶余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目的很可能是引渤海国出兵。”
“何以见得?”房如樨问。
卫琉璃道:“如果他们的目的是占领扶余国的城池或者灭亡扶余国,那最好是趁着大胜一鼓作气攻下更多的城。可自打玉轮国占领敖东之后,却只是陈兵仙州城下围而不攻,似乎在等扶余国的援兵到来。”
杜襄成问:“扶余国内还有兵可派吗?”
卫琉璃道:“据我们所探,怕是没有了。敖东守城一战,一万精兵尽数被灭,仙州城内目前还有将近两万的兵被围,其他城池只剩下守城的兵了。为防止玉轮国其他部队偷袭,这些守军是不能抽调的。”
“玉轮国勾结颇黎早在我们意料之中,但我实在看不出来渤海国出兵对玉轮国有什么好处,难道他们想在渤海国搞内乱?”杜襄成道。
卫琉璃摇摇头,说:“我也探查不到玉轮国到底想干什么,他们的高层口风很紧,几乎不会在奴仆下人面前谈论军政大事,所以即使买通了他们身边的仆役,也很难打探到确切的消息。”
“虽然探听不到消息,但至少证明我们怀疑的方向没错,他们一定在密谋着一件大事,否则没必要这么谨慎,对吧?”房如樨道。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段知书问:“我们不能直接派人混进去吗?”
卫琉璃道:“很难,玉轮国的贵族和平民基本是弱然人,他们的长相和我们有明显差别。奴隶中除了弱然人之外倒是有部分被他们掳走的扶余人,但是这些人通常只能干低等的活,接触不到机密。”
“颇黎伏诛的消息,玉轮国知道了吗?”郑安雅问道。
“还没有,”卫琉璃道,“我们发现颇黎的手下在边境附近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给玉轮国的线人传递消息,他们二人并不见面,于是我们也依样画葫芦地传了假消息过去,让玉轮国误以为颇黎还掌控者局势。陛下,要放消息给他们吗?”
“不用,先瞒着,我倒要看看他们到底想干什么。”郑安雅忽然想起了一件事,问杜襄成道:“对了,这次怎么不是长晔领兵?”
“长晔出了点小意外。”杜襄成道,“就在不久前,他因为坐骑受惊摔下了马,虽然太医说没有大碍,但他却变得十分嗜睡,每日清醒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时辰。所以东帝陛下听从群臣的举荐,选了那位叫卢早行的将军领兵。”
“摔伤了?怎么会这么巧?而且摔伤跟昏睡没有关系吧?”郑安雅心中一惊。
杜襄成面有难色,说:“太医说他的嗜睡大概率与磕到了头有关,静养几个月就会好的。”
“嘿嘿,这小子可别摔傻了!”郑安雅翻了个白眼,引得众人哄笑不止。
眼看着讨论不出结果,郑安雅遣走了众人,唯独留下了杜襄成和卫琉璃。
在二人不解的目光中,郑安雅解释道:“我之所以把你们留下来,是因为接下来说的话完全出自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