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瑾先去检视她的肩伤,见并无异样,又看她全身上下肌酥骨融,颊上如涂了胭脂一般红腻,这才彻底放松下来,吻着她汗湿的额头,慢慢将她纠缠在一起的黑发梳理开。
许久,沈荨睫毛轻颤着,翻了个身搂住他细腰,腿挂上来,问他:“方才我叫了没有?”
“叫了,很大声。”谢瑾轻轻一笑。
“那怎么办才好呢?”她懊恼地睁开眼,谢瑾眸光醉人,似一泓春水一般柔暖,只轻轻抚着她脑后发丝,抿唇笑着不发一言。
沈荨足尖在他腿上挠了一下,“说话啊。”
“说什么?别人听见就听见吧,横竖咱俩这名声都已传开了,”谢瑾低声道,“就是这床得换一换。”
沈荨趴在他胸膛上,“嗯”了一声,促狭地笑道:“谢将军开过锋的宝剑果然不同凡响。”
一场情事已过,再听到这般“虎狼之词”,谢瑾这会儿有点腼腆起来,没有搭腔,搂着她坐起来,“你这里没水了,一会儿去我帐里洗吧。”
两人身下的被褥乱成一团,湿了一大片,桌案上下也是一片狼藉,沈荨嗔道:“我不管,你得把我这儿收拾好了,不能假手他人。”
谢瑾脸皮薄,更不想让人瞧见这一帐风景,抱着她歇了一会儿,披了衣裳起身清理。
第三二章 良辰景(2) < 风吹一夜满关山(古言1v1)(闲雨)|po18臉紅心跳来源网址:
第三二章 良辰景(2)
在谢瑾大帐收拾停当后,沈荨拥着被子沉沉睡去,谢瑾合了一会儿眼,披衣去了外帐等着。
子时刚过,外头传来祈明月低低的声音,“将军?”
谢瑾走到帐帘跟前,掀开帘子接过他递上的几封信件,道:“行了,你去休息吧。”
他回到案前挑了挑烛芯,在灯下细细看起来。
前两封信都来自于军师崔宴,头一封报告了两万暗军的近况。
这两万暗军,是谢瑾接手北境军后,在望龙关下的靖州、屏州等地暗中招募的,暗兵一部分来自当地的农民和走卒贩夫,一部分是失了户籍的流民,其中也有个别捞出来的轻犯和战俘,甚至还有部分关外来的胡人。
胡人是关外游牧名族的通称,暗军中的这些胡人一般都是在部落间的烧杀抢掠中落了单而南下到关内的牧民,经过长时间在关内的定居,生活习性基本已与关内百姓无异了。
建立这样一支鱼龙混杂的暗军,谢瑾当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顶着帝王猜忌冒这样大的风险做这事,虽有他自己的考量,更多的是无奈之举。
当初谢家统领十八万西北边境军,西北一线的各个军事重地间,兵力可以自由调配,后来硬生生把西北划开,北境只剩下了八万兵力,而一直压在北境线上的樊国却在不停地往北扩张着领土,国力越来越强盛,与大宣之间大大小小的冲突不断,谢戟很早之前就在向朝廷申请扩张北境军编制,却一直未能得到允许。
宣昭帝即位以来,谢家连折子都不好再往上递,谢瑾当年递过两次,被有心之人顺着帝心打了个居心叵测的名头,他也就不再做徒劳无功的努力了。
朝廷不作为,他却不能不未雨绸缪。
谢家常年驻守边境,边境一线的几个重镇,可以说是谢家子弟的第二个故乡,谢瑾的府邸设在望龙关下的靖州城里,是一座两进的简陋院落,虽然常年不在那儿居住,但靖州城内的百姓对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年轻将军都是极为爱戴和敬佩的。
靖州和附近的屏州等地处于荒僻边疆,百姓构成龙蛇混杂,良莠不齐,除了原先的住民,各种钦犯、流民,胡人,还有不少关外樊国和西凉国的探子都混杂其间,治安很是令当地的知府县令头疼,本来这些地方官去了边疆便如被朝廷流放一般,心中又有怨气,治理不下来干脆两眼一闭,听之任之,当地百姓投诉无门,遇事都找驻扎在城内的北境军。
一边担负着守卫边境线的重任,一边又要承担当地城镇的治安管理,谢家主帅虽无怨言,但也确实有点不堪重负。
几年前北境大雪封山,军队断了饷粮,靖州和屏州的百姓纷纷节下自身口粮送往军营,虽杯水车薪,但谢瑾大为振动,更是立下了誓死保卫边疆的决心。
过后他左思右想,决定建立一支暗军,一方面把一些扰乱治安的氓民都网罗进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出奇效,一方面也是有备无患,一旦樊国大举进犯,北境军兵力不足以拦住敌军的时候,他们便能暗暗地补充到军队中,确保边境无虞。
果然,暗军开始建立以后,各地的治安好了很多,百姓安居乐业,靖州和屏州等地也越发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