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不见了,还得我求着你来看我这糟老头子!我还以为你用不上我了,就不来了呢!”
谢长宁羞愧内疚。
去年,他厚着脸皮来拜访了院长一次,却是为了让家里的四个孩子能到文山书院读书。
书院的束脩对他们普通家庭来说是高昂的。
光是学费,一人一年最低的标准也是二十几两银子。
四个孩子除了束脩,再加上生活费那些,至少得二百银子一年。
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的。
说来。
当初他自己能在这里上学,其实也是有机缘的。
当初易安正出门踏青,途径青石村外面的山路时突降大雨,马车卡在泥坑里出不来。
谢长宁正好从地里收工往家里赶,路过看见两人在大雨里赶马推马车。
于是上前帮了一把。
那时候的谢长宁十三岁出头,还是一个瘦削的小少年。
两个成年人都无法撼动泥坑里的马车,他只是冒雨找来一根木棒,抱了一块石头过来放在被卡的车轮子后面。
把木棒置于石块上面,轻易的就撬动车轮,帮他们把马车从泥坑里拉了出去。
马车拉出来,突然而至的大雨也正好停了。
易安正看着眼前的小少年,卷着裤腿,打着光脚,松了口气。
他拿出银两以作感谢,却被对方坚定的拒绝了。
本以为只是一次短暂的相遇和帮助,
不成想半年过后,易安正又在市集上看见了那个助他推车的少年。
双方都没有上一次的狼狈。
那时正值秋收的季节,少年黑了些。
不过那双眼珠子依旧黑的亮人。
家里刚秋收了新米,他和父兄扛着新米进城,想趁着当下新米价好,卖掉一些换做家用。
却被米铺子的老板欺骗,少算了银钱。
易安正还记得少年当时快速的反应。
在老板称重后报出银钱的时候,少年几乎没有思虑,一下就说出了准确的银钱。
因为被少年一下就纠正过来,惹得老板红了脸。
之前利用木棒和石块撬动马车,易安正当时就震惊了。
他和下手两个成年男人都想不出办法的事情,居然被一个乡下小子轻易解决。
而且过程中镇定自若,不慌不忙,足以瞧出少年心性沉稳,不骄不躁。
这个乡野少年,当时留给易安正的印象就很深。
当下又被他惊人的心算给惊讶了。
他便知道,这个少年是读书的料。
不该困于乡野田地之间,若是带他走出来,将来定有一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