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红头彩羽大公鸡卖力的鸣叫着,为天空迎来了一丝光明。
渺渺炊烟升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百姓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一条小路上。
小小书生背着书箧伴着清晨的露珠走向书塾。
书生不时从路边捡块石头砸向清水河,激起一片涟漪;不时又拔根狗尾巴草,拿着狗尾巴草随风吹拂。
书生有名李书达,不过十几岁,其名字就是字面意思,意为凭借读书而成功。
李家庄,书生一家世代居住的地方,地处平原,一条名为清水河的河流贯穿着整个镇子。
正是因为清水河的缘故,常常有自外而来的商船停在李家庄整顿。
李家庄也因为常有外来商人停留,比其他村子富庶许多。
李书达家境还算殷实,其父母老实忠厚,继承着祖上的一家米店,不能说大富,但也保证着一家受不住饥寒。
许是重农抑商的缘故……
书生父母极其看重读书,即使自己是个商人也不曾讲过让书生去继承家业。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过如此
书达这个名字也便这么来了
“爹娘,我去书塾了。”书达背着书箧便早早地从米店跑去了书塾。
所谓书箧亦称之为书箱是读书人必备的神器,用于装竹简和学习用具。
同时也是知识和身份的象征。
“这孩子,我看一定能考个功名。”
在米店买米的顾客看着书达匆匆而去的样子如是说道。
听到此言,书达其父李大米嘿嘿一笑,也没有多言。
李书达出了米店的那条街过了清水桥,循着清水河往东走个几里路便到了书塾。
书塾位于李家庄外围,坐落在一片竹林边,不似街道一般热闹。
倒也是个安静读书的好地方。
微风拂过,碧绿的竹叶摩擦在一起沙沙作响,显得更加安静了。
春夏秋冬,竹林倒是给这书塾平添了几分意境。
书塾门匾上有言曰:雅舍,即是书塾的名字了。
陋室也好华屋也罢,书塾首在讲究,乃以物言志之意。
正常书塾除必要的书桌外还陈设有赏石、折扇等等文雅之物
但雅舍不过寻常小镇的书塾,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不过就是摆放了几张书桌罢了
其中最鲜亮之物是正东方向挂着一张牌匾其上有字曰:致知
左下角写着作者的名字:张怀民。
正是雅舍唯一的授课老师。
且看那牌匾上的字龙飞凤舞、铁画银钩非常人所能为之。
张怀民,一头白发如雪,但细数下来也才堪堪六十有余。
人如其名,心怀黎民百姓,可奈何一身大志难被朝廷赏识
即便有能力也毫无用武之地。
也不知参加了几次科举,终究还是名落孙山。
灰心丧气的张怀民遂乘船随波逐流,放逐自己于山水俗世,不经意间飘到了李家庄。
也许是上天的指引,张怀民一眼便看中了这片竹林,孤身一人的他遂在此定居,传道授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张怀民手中拿着戒尺在书桌间循环,摇头晃脑的读出。
“三人行……”稚嫩的孩童跟着摇头晃脑的读出声来。
李书达同样抱着书大声朗读圣人文。
“师傅,为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李书达待课堂完成后又抱着书侍立于师傅左右。
“小书达倒是勤奋啊,所谓三人并非真正的三人……”
张怀民笑呵呵的鼓励了一句便抚着花白的胡须为李书达解释道。
“谢师傅解惑,弟子懂了。”
李书达躬身拜谢道。
其实当师傅说三人之意的时候李小子便知道了个大概的意思。
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表明便一直听师傅讲完。
同样也为了验证自己想法是不是正确的。
休息时间
孩童们跑着跳着冲去了外面。
书达看了看竹卷,又看了看欢乐的孩童们最终还是坐了下来。
坐在太师椅上,正举着盏茶喝的张怀民看见书达暗暗点了点头。
也没说什么话,就这么看着。
不知为何,书达自小对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