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林含青见过贾政贾赦后,贾琏、宝玉引他至贾母上房。
众人见礼叙过后,贾母见林含青飘逸绝伦、人才出众,欢喜异常。
因探春尚未有婆家,贾母便留了心。
众人见了礼后,贾母问过林含青的生辰,笑道:
“半个江南的名士,都是令外祖的学生。”
又指着湘云道:“昔年她爷爷在世的时候,两人一起吟诗唱和,被人誉为‘琴箫双儒’。老爷子如今可还好?”
林含青躬身道:“托福,家外祖身体还很康健。
老爷子时常说起他和史爷爷琴箫合奏的事情,感叹知音不再,遂生了向道之心。”
贾母道:“老爷子桃李满天下,几位令舅,更是青出于蓝。
现今的江南道巡察使,排行第几来着?”
林含青道:“第三。大舅父、二舅父、四舅父,都没走仕途;只有三舅父在做官。”
贾母道:“你父母不在了,你的婚事,自然是你外祖父和舅舅们做主了。
娶的是哪家的名门闺秀?”
林含青道:“惭愧得很,含青尚未成家。”
贾母笑道:“以你的家世样貌,这时候还未娶妻,必有什么缘故。
贾林两家,本是姻亲,你把缘故告诉我,我替你斟酌斟酌。”
林含青道:“多谢老太太关心。其实,也没什么缘故。
我十岁那年,和先父游峨嵋,在峨嵋金顶,遇到一位得道高僧。
那高僧替我批命,说我‘二十岁前娶妻生子,将活不过三十岁;若要年登耄耋,冠礼后娶妻。’
先父见性命攸关,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临终百般叮嘱我,不可早婚。”
贾母听了,心中更喜;笑道:“虽说不能早娶,可你外祖父和舅舅们,说不准给你定了婚事呢。”
林含青听出贾母有求配的意思,内心不愿与贾家多有牵扯;想到黛玉还在贾府,不能拒绝得太直接。
便道:“外祖父和几个舅父,知道先父的遗言,让我成年后婚事自主。
来年春闱,若是没中,含青想再游峨嵋,暂时没有家室之念。”
贾母听了,心中略有不悦;继而想到,他只说“没中就去游山玩水”,却没有说“中了如何”。
便把这事轻轻揭过。
宝玉对林含青手中竹箫好奇不已,林含青便递给他玩耍。
宝玉把玩一阵,向林含青道:“林大哥,你这竹箫,似乎不是寻常竹子做的。倒有些像是乌木做的。”
林含青点头道:“好眼光,确实是乌木做的。”
林黛玉默默坐在贾母身边,林含青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她都听到、看到。
她有许多话想问他,也有许多事情想告诉他。
直觉告诉她,他是这世上最值得她信任的人。
尽管他们已经十年未见。
林含青也有许多话,想单独和黛玉谈谈。
林含青和贾宝玉,东拉西扯了一顿,从竹箫说到玉笛;从玉笛说到韩湘子;从韩湘子说到八仙。
林含青提起新认识的几个朋友,说:“可惜我们只有六个人,不能成为八仙。”
贾母听到林含青与朋友住在外面,立即嗔道:
“何苦住外面呢?我们这里,有的是空闲的屋子。
不用派人打扫,直接住进来就是。
一则,你们兄妹离散多年,如今正好聚聚;二则,旅店人多嘈杂,怎么安心读书?
还是搬过来的好。”
林含青连忙站起来道:“老太太的好意,含青本不该拒绝。
只是含青上京途中,认识了几个赶考的朋友。
内中有位李兄,他家租了城南一所大宅子,还邀请我们一起读书。
那桃花居,有七八个院子阁楼,我们一人一个院子,安静又舒适。
所以,我们几个便都答应他了。”
贾母听了,笑道:“虽说失信于人不大好,可你是有亲戚在京,朋友会体谅你的。
再不然,都搬来吧。我们府里,来者不拒,住个十年八年也没关系。
何况,你们只是暂住。”
林含青笑道:“老太太不知,我们几个不住亲戚朋友家里,是有缘故的。
那位李兄,他家是三湘世家,他的岳父、堂叔,还有几个表兄表叔,都在京城。
人人都邀他去住,他怕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