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走后,王嬷嬷笑道:“这宝二奶奶身体可真好。
这大热天的,别人都困,独她精神好得很。”
黛玉笑笑,紫鹃雪雁放下帘幔,服侍黛玉睡觉。
且说宝钗,出了黛玉房中,只见莺儿慌慌张张地迎面走来。
宝钗穿过廊檐,见四周无人,问道:
“你这慌慌的样子,到底什么事情呢?”
莺儿道:“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事情。
方才太太把我妈喊了过去,问她紫竹庵的事情。
我妈回来说,太太好像很生气,说那事没办好。”
宝钗心中有数,摆手道:“罢,罢,你回去吧。我去太太那里一趟。”
莺儿忙应“是”,正要离开,宝钗叫住她道:
“宝二爷睡午觉,可起来了?”
莺儿道:“还没有,秋纹和麝月看着呢。”
宝钗点了点头,穿过东西穿堂,又经过南大厅,到王夫人院中。
宝钗径自往东边的三间耳房走去,两个婆子迎上道:
“宝二奶奶,太太这会在佛堂呢。”
宝钗转身便往佛堂行去。
王夫人刚好礼佛毕,正要起身;宝钗忙上前搭把手,扶着王夫人起来。
王夫人便问:“你今儿是在老太太那里用饭的吗?”
宝钗道:“是。老太太吃得很少,饭菜是现成的,我和大嫂子就在那里吃了。”
王夫人道:“如今府里钱粮紧张,是该节约点。
老太太、三丫头、四丫头、林丫头,四个人一顿饭要做二三十个菜。
她们又吃不了多少,竟是浪费了。”
宝钗深以为然,笑道:“太太说得是。
府里要节省开支,不如先从各人的饭菜上着手。
每个人减一个菜,一个月下来,也能省下不少钱呢。”
王夫人道:“既这么着,你和凤丫头商议一下,看怎么减吧。”
宝钗连忙说好。
王夫人又交代了几件事,突然叹道:“紫竹庵的事,你可听说了?”
宝钗道:“我不知道呢。紫竹庵怎么了?”
王夫人道:“昨儿吴兴家经过紫竹庵,看到那里一切如旧,好似没受到什么影响。”
宝钗道:“怎么会呢?黄妈总共去了三次,每次都把泻药下在粥里。”
王夫人道:“可能是粥多,药性不够,人吃了没事。
不然,那庵子里的东西不干净,吃了会拉肚子,谁还肯去?
既然那庵子没事,那就是药性不够。
下月初一你再让黄妈去一次,两包没效就放四包、放六包。”
王夫人口里连念几声“阿弥陀佛”,叹道:
“我本来不想做到这个份上。可周瑞、郑华还在坐牢,我心里很不安乐。
他们跟了我几十年,如今是这种结局,叫我如何安心?
少不得,替他们出出气!”
王夫人口里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宝钗忙道:“太太仔细哭坏身子。
这是他们命中招惹了太岁,以至大祸临头。
太太心里不舒服,我让黄妈再去一次好了。
既然两包药没什么效果,下次用六包好了。
就算是老虎,也必叫他拉得手软脚软。”
王夫人点头道:“这事你记着就行,等到了日子,再叫黄妈去吧。”
宝钗忙说好。
婆媳又谈了些家务事后,宝钗回到新房,宝玉已经起来。
秋纹、麝月二人,替宝玉换过冠带,往宝玉腰间的纯金缕空香囊中添了点麝香。
宝钗进来,笑道:“太太说,要你对家事用点心。
琏二哥出远门后,外头的事,就指望你了。”
宝玉有些不耐烦,道:“外头的事情,有大老爷和二老爷呢。
再不然,还有各清客相公。指望我,还不如指望环兄弟呢。”
宝钗道:“你是哥哥,怎么能把责任推给兄弟?
再说了,环兄弟才多大,他能顶什么事情?
你纵然不想为我争口气,也得为太太着想啊。
这几个月以来,太太在老爷、老太太跟前,失了多少脸面?
连大老爷、大太太那边的人,都敢笑话我们。
如今,琏二哥出门,你顶上,岂不是正好给太太挣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