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逢知己千杯少,除了好酒的苏轼微有醉意之外,刘理和辛弃疾都保持着清醒。
刘理毫无保留的和盘托出,希望能让这两位宋国的文豪感受到自己的诚意。
“所以大宋皇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本王在宋国境内自由行走,招贤纳士,等时机成熟之时率部返回成都争夺储君之位。
为了让蜀宋同气连枝,结为一体,大宋皇帝还打算把嘉德公主许配给本王。只要孤能够君临巴蜀,将来定然蜀宋同心,其利断金!”
辛弃疾明白这位蜀国的梁王爷坦诚相告是为了什么。
可自己是宋国人,家乡河东路济南府己经被明国控制了五年,故乡的桑梓南望王土年复一年,自己又岂能撇下祖国而去为蜀国效力?
辛弃疾觉得自己下不了决心,虽然现在自己只是个八品的县尉,但辛弃疾觉得凭自己的能力,早晚有一天会出将入相。
“王爷嫉恶如仇,悲天悯人,我相信凭殿下的毅力和能力终有回报。”
辛弃疾话说的很含糊,举杯敬酒,“祝王爷广纳良才,早日夺得蜀国储君之位。”
“多谢辛县丞。”
刘理与辛弃疾碰杯,仰头一饮而尽。
刘理并不急着劝说辛弃疾追随自己,追人才和追女人差不多,得让对方看到你的实力,让对方相信跟着你会有光明的前景,人家才会以身相许,否则凭什么跟你?
辛弃疾不同与在野的杨再兴,也不同与戴宗、李逵这样贪财的底层小吏,他孬好是大宋朝廷命官,虽然只有区区八品,可毕竟也是编制内人员。
而且辛弃疾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绝不是用钱财和官职这些蝇头小利能够收买的,必须以诚相待,让他相信自己能成为有道明君,才能让他士为知己者死!
刘理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就算辛弃疾现在不肯追随自己,只要他不拒绝递过去的橄榄枝,就有希望把他收入麾下。
苏轼显然没有辛弃疾这样的城府,也没有这么强烈的爱国情操,举杯敬酒。
“苏轼敬王爷一杯,等我哪天在大宋混不下去了,就去蜀国投奔王爷,到时候可要给我留一顶官帽。”
“哈哈……孤随时欢迎苏先生,蜀国的官职到时候随便你挑。”
刘理与苏轼碰杯,笑眯眯的许下了空头支票,到时候你真让他随便挑,他苏东坡还能要个丞相之位么?
苏轼的醉意越来越浓,胳膊搭在辛弃疾的肩膀上,半开玩笑半认真的道:“幼安啊,你我年龄相仿,都到了而立之年,苏某孬好还做到了五品的礼部员外郎,只是因为被御史参劾才被贬为钱塘县令。
而你,当官七八年了,到现在还是个八品的县尉,真是埋没了你的才华。我看你干脆弃官追随王爷算了。等王爷将来登基,你也算是从龙之臣,哈哈……”
苏轼的话仿佛戳到了辛弃疾的痛处,脸色涨的通红,仰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只要能收复故乡,就算让我做个冲锋陷阵的小兵都无所谓!”
辛弃疾的故乡位于大宋的最北方,河东路济南府,而杨业战死的金翎关就是拱卫河东路的边关。
杨业全军覆没后,明将常遇春、蓝玉挥兵大进,击溃宋将种师道的偏师,一举攻克济南府,并蚕食了河东路一半的土地。
故乡沦陷后,在济南府担任押司的辛弃疾逃到临安,几经辗转,最终于两年前被任命为钱塘县的县尉,今日才有幸与刘理结识。
“其实杨伯远就是杨业将军的侄子。”
刘理亲自摸起酒壶给苏轼与辛弃疾倒酒,“因为不满大宋皇帝对秦桧的处置,他愤而下野,隐居于田间。后来与本王意气相投,故此追随左右。”
从凌晨厮杀到晌午,杨再兴等人己经疲惫不堪,关索、秦时月、李逵早早休息去了。
因为县丞衙门里的杂役全跑光了,一时间找不到厨子,杨再兴这才亲自下厨做菜,完事后并没有参加酒筵,首接回房倒头大睡。
“岂敢劳烦王爷倒酒。”
辛弃疾慌忙从刘理手里抢过酒壶,恭敬的给他与苏轼斟满,一脸意外的道:“怪不得杨壮士的枪法如此了得,原来是杨家儿郎,倒是辛某失敬了。”
刘理之所以透露杨再兴的身份,就是想让苏轼和辛弃疾知道,你们宋国己经有人才愿意追随本王共创大业,我刘奉孝还是有些个人魅力和号召力的。
苏轼果然上当,再次鼓动辛弃疾:“幼安啊,就连杨令公的侄子都追随殿下了,你这八品县尉别做了,还是早点追随王爷做个从龙之臣才是聪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