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吴韵。而程老师专工佛像,厚重拙实的佛像,配上笔意大巧不工,内容却有些戏谑的提拔,杂禅俗于一味,妙趣横生。
赏完佳作,正好在楼下碰到车前子老师,先生与人们想象中吴门大儒的形象极为相符:身形消瘦,样貌清癯,言语温润。他身披缁衣,手摇一把新制的竹骨折扇,侃侃而谈,如果颏下再添几缕微须,简直就是座谈于项脊轩的震川先生再世。
与车老师聊了几句,说到他自己的作品,他说最近不喜欢大而无当的东西,更喜欢画一些小品,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体现出值得回味的生活细节,能在细微中表现出人的真性情。这句话给我启发颇深,魔鬼见于细节,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一些具体而微的东西,绘画如此,广告亦如此。
观车老师画册上四五年前的作品,笔墨更嶙峋,用色布局也更犀利,似乎胸藏块垒。如今的画作,我感觉多了许多生活情趣,更加和合圆融。
花开见佛。花静美,佛慈悲。
大美!
挺没出息的,有点事,就睡不着。索性上网找个电影看。这部电影一定要中文,这样看累了可以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节奏一定要和缓,节奏快了更兴奋;一定要稍微有点意思,不至于瞌睡虫还没来,就先不想看了;但也不能太有意思,把瞌睡虫赶跑了。找来找去,找到一本轻喜剧《驴得水》。
16年的片子,当年很红,我实在欣赏不来女主任素汐女士的长脸,所以没去看。后来看了她主演《无名之辈》,觉得这女孩演技真不错,其实男人对女演员,欣赏尺度挺宽泛的,有天使面孔,魔鬼身材,也就不考究演技了,反过来,演技动人,长什么样,也不会太计较。只是演技纯熟到让人忘了长相的女人不太多,任素汐算一个。
《驴得水》很出色的完成了使命,我在一串小黄段子的鼓舞下,看到一半,顺利睡着了。只是第二天吃过晚饭,竟然有些放不下,又接着看完了有点虐心的下半段。
故事算不得复杂,只是情节背后讲了什么,或者能勾起我什么共鸣,倒是挺费斟酌的。
民国一个乡村小学,一个脑子里满是知识分子浪漫情节的老校长,仨位各有污点,却又不无可爱之处的老师,一头冒领薪水的,叫驴得水的驴子,还有照顾驴子的校长女儿。就是前半段的主要阵容。冒领薪水也迫于无奈,乡村贫瘠,没这点费用润滑,别说学生不来上学,老师都留不住。于是校长决定,虚构了一个驴得水的老师,冒领来的薪水,供学校众人所用。
看到这我笑了,水至清则无鱼,要想做点事,不讲规矩不行,但太讲规矩也不行。在天朝做事,要翻得了筋斗云,爬得过火焰山,斗得过妖怪,也跪得下菩萨。太爱惜羽毛不成,老想着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就什么都做不了。
这个校长我喜欢。有点类似我的小说《人生如姜》里面的郑平舒,深谙经商之道,通过各种小技巧挖到了第一桶金,钱壮人胆,生出了再造一个强生的念头。只是天意弄人,一个小小的意外,就让他的医药帝国顷刻间烟消云散。还好他早把部分家产转了出去,不然就要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下场。做生意,除了菩萨心肠,霹雳手段,还要学点鸡鸣狗盗,狡兔三窟更是少不了。
几个小年轻互飙黄色段子我也喜欢,颇有点美式喜剧的范儿。后来直接开车倒是让我一惊,倒不是说这个情节不可接受----办公室恋情或者说奸情,难道还看得少吗-----我只是奇怪,这片子怎么过审的。
天朝做事,向来讲究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允许你做点坏事,但你要做久了,做大了,又不小心把自己做肥了,那对不起,杀猪刀,哦不,是法网,立刻落下。
上面终于派人来查了。为了混过去,众人决定临时拉了一个过来干活的小铜匠来顶替。小铜匠没见过世面,怕惹出麻烦,坚决不从。于是,任素汐出面,“睡服”了他。
看到这,我也困了,睡了。不是“睡服”的过程不精彩,事实上,虽然碍于国情,情节一闪而逝,但表现的极具风韵,导演和女主角一看就是老司机,没生活,绝表现不出这么风情万种。
一整天,我都在想“睡服”之后,情节该如何演绎。所以饭后马上接着看。小铜匠到底单纯,为报一夕之欢,硬着头皮冒充了一个英语老师,一段蒙语版的莎士比亚,就把糊涂官员糊弄过去了----小铜匠是个蒙古汉子。
本以为雨过天晴,只是小铜匠食髓知味,竟然想把一夕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