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方式很戏剧化。两人几乎同时发了一条微博。武老师说他公司一名女员工离职了,自己祝她今后一帆风顺云云,最后还带了一句,网上所谓自己和该员工有感情纠葛一事,纯属造谣。而武老师那位前女友则大方的多,直接说和武大师分手了,从此一别两宽,各自欢喜。
原来武老师对待爱情也像屌丝那么叶公好龙,渴望一个鲜活的生命,神神叨叨了许久,真有了,却接不住,甚至都不敢承认。
鸡汤和科学的区别之一就是能否能直面生活。武老师对待爱情,有这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诚实面对,很难相信他其余观点,有多少真诚,多少虚幻。
当然,我无权对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但武老师作为一个心理学家,爱情观自己都无法践行,他其余观点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又有多少呢?
武老师的心理学,个人感觉,有点像中医,介于科学和巫术之间,太天马行空,太依赖研究者个人的体悟,而缺乏理性的实证。
所以书来了,一直懒得翻。哪怕后来听说这本书被禁了,雪夜读禁书的刺激都激不起我看的欲望。
可最后还是读了,因为前几天儿子从我乱七八糟的书桌上翻出这本塑封都没拆的书,问我:“这本花花绿绿,上面有很多小人的书是童话吗?可以给我讲讲吗?”
想想钱都花了,不读实在浪费,就看了。
晚上在书房边喝茶,边看。这书实在是催眠良药,常常是看几页就睡着了,醒来天已大亮,灯白白开了一夜。
武老师今后可以做个催眠大师。
书上的内容他在微博上说了七七八八,没更多新观点。武老师虽然长我几岁,可我们也勉强算是同一代人。他的经历我大体上都有体会。我们成长于物质和精神都匮乏的时代,童年都渴望物质的丰腴和精神上的激励而不可得。所以长大了,难免因匮乏而自卑,因少鼓励而萎缩扭曲,因高压而反叛躁郁,因缺乏指引而常陷入混乱。
这迷乱大多源自上一代。
我们的上一代是名副其实垮掉的一代,生于战乱,长于内乱,一辈子战战兢兢,不得开心颜。原本的老传统被众所周知的原因打断了,年轻时乱哄哄打倒横扫一切,没继承到什么好东西。到老才发现自己成了时代的炮灰。压抑、埋怨、窝囊、自卑、控制欲强是那一代人的共性,然后把这种负面情绪一股脑的倾倒在自己孩子身上,所以网上才会有那么多年轻人叫嚷着父母皆祸害。
而时代又发展的太快,年轻一代在心里还没做好准备,难免顾此失彼,狼狈不堪。
可知道了自己性格问题的由来,并和父母达成心理上的谅解,真对解决自己心理问题有用吗?
黄河的源头早就找到了,泛滥的原因也清楚了,可黄河还不仍旧是那条一桶河水半桶沙的地上河?
愤怒、伤心、抑郁到底是童年经历导致还是荷尔蒙在作怪,谁也说不清楚。
我承认,童年时光对塑造自己的性格非常重要,可时光无法倒流,人无再少年,把童年的疙疙瘩瘩理顺,真有助于我们面对现在的生活?
或许情绪的宣泄有助于放下那时的包袱,可当下再遇到坑怎么办?
其实武老师在书的最后也给了答案,他说书中种种,不过是让我们对自己有所了解。解决问题,唯有他人的爱和自己的坚强。说白了,就是扛着,最好能找个人陪你一起扛着,心理学,最多给你一点省力的技巧。
或者,在你实在撑不住时,给你打一针鸡血。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自古以来,就是这么解决问题的。
我是不是太理性了,要么,感性一点?灌一瓶酒,找个美眉,巨婴般,痛哭一番?
有想喝酒的吗?
一直在看郭德纲的相声,那厮每到场面冷落时时就会撒娇般对现场观众嚷嚷:“我们说的好不好,大伙能给点反应吗?”其实人们交流中会常常一边说,一边看对方的反应,然后根据对方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思路。
但有时,太注重对方反应,反而会困扰我们自己。
我一次参加竞标,现场阐述环节中,甲方派了三名人员听我讲标,老总全程板着脸,看不出反应;那位办公室主任也板着脸,但每到我讲到自认为精彩的地方,她就会对我冷冷一笑,笑的我浑身发麻;还有一位业务主管,随着我的讲解的深入,眉头越皱越紧,看了他们三位的反应,我的心哇凉哇凉的,要不是心理素质还算过关,我估计都没法完成讲标。讲完标,我就垂头丧气的回去了,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