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之前很多人都说过,只不过之前我不在意罢了。不过已经到了奔四的年纪,再耍嘴皮子,逞一时之快,就实在没必要了。前几年,以前的头就提醒我,说有人反映我太清高,不容易接近,没有和同事打成一片。当时心里还有些不以为然,那时与人相处全凭个人喜好,同事之间谈得来的可以无话不谈,话不投机的真是半句都嫌多。以至于一个年轻美眉告诉我,她来公司半年都不敢跟我说话,觉得我每天都板着一张扑克牌脸,说话也一本正经硬邦邦的,有些怕人。现在想想那时实在是傻,每天摆出一副“忙着呢,别烦我”的架势,吓跑了多少美眉呀,怪不得那时一直没桃花运呢。
从明天起,我要做个内敛和善的人,劈柴、喂马、魂游世界,不再整天哭丧着脸讨人嫌了。无论是漂亮美眉,还是鹤发老人,我要一律笑脸相对,粉面含春,绝不尖酸刻薄。
在外面混,心胸其实蛮重要的,你能容得下多少人,就能有多少人来帮你。海子说得好呀,只有心怀大海,才能春暖花开。即使做不到八面玲珑,也要尽量和气一点,和气才能生财。
前几日友人带我到停云香馆黄老师那里蹭茶。之前就听朋友说起过黄老师,我也经常到黄老师的博客上晃悠,学些香道、茶道知识。有次到平江路闲逛,路过停云,见到黄老师正坐在后台饮茶,本想上去打个招呼,可看到他正襟危坐,满脸严肃的样子,生性腼腆的我就没敢上去打扰,哈哈。
这次经有人带着,终于得偿所愿,在停云二楼与黄老师品茗闲聊,消磨了一个下午。二楼好东西很多,摆满了各色茶道香道用品,琳琅满目却错落有致丝毫不显得杂乱,想来黄老师为布置这个空间,着实是费过不少心思。
聊天中,得知停云主要经营日式茶道、香道用品。我就很冒昧的问了一个困扰过我很久的问题:“为何日式器具都那么斑驳古拙?少有中式茶具的清爽精致。”以前看书,人的品味自艳俗、雅致、古拙直到变态,层层提高,难道日本人的情趣品味真的那么高,跳过雅俗,直达古拙和变态?黄老师笑道:“没那么夸张,只是古代日本没有我们这么好的高岭土,也没我们这么高深的制瓷技术,做不出我们这么精致的瓷器,于是只好另辟蹊径,造些大拙若巧的东西。久而久之,这些退而求其次的器物就成了日式文化的一部分。后来日本文化盛行,这些原本模仿中式瓷器而又没模仿像的东东裹了一层文化的外衣,出口转内销,回流到国内,被一些不了解来龙去脉的国人奉为至宝。”
想想小日本也真不容易,缺乏资源,自身的文化也大多传承自中国,却靠着他们一根筋的钻研精神,生生创造了自己的和文化。
说实话,以前在网上看到被日本人奉为国宝的兔毫、天目之类的茶器,总觉得看不懂,实在不明白到底好在哪里。后来看马老的《瓷之色》,明白这类器物大多源自中国的吉州窑和建窑,宋徽宗说过:“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以徽宗的文化品位,这么说,一定有他的道理,可我还是不明白古人为何喜欢用这种黑乎乎的茶盏喝茶。后来看书上说,唐宋时大多喝抹茶,茶冲泡出来,会有白色的汤花,黑盏白花,相得益彰,所以古人喜欢用黑盏。明清之后,开始流行喝茶叶,于是,黑色的茶具才渐渐被白青色的取代。
茶变了,相应的器物也要跟着变化,否则就是泥古不化。就如同古人喝的酒都是未经蒸馏的米酒,度数和啤酒差不多,不用大海碗喝不过瘾。你要是不明就里,非要学古人大碗喝酒的所谓豪爽,也用海碗喝二锅头,非醉死不可。
前几日在博客里看到许珈兄珍藏的数枚吉州黑瓷茶盏,细看好久,感到一种岁月沉积的静美,可除此之外,我还是看不懂究竟有何玄妙之处,可以让许兄流连许久。想来还是自己底子不够,不懂欣赏吧!
请高手多多赐教,小岛拜谢了。
另,听说黄老师前几日不小心骨折,祝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