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血色曜变 > 第15章 茶盏渊源

第15章 茶盏渊源

青一指身旁的杉浦蕙子。

“陶师傅,你怎么收了个日本女弟子?”李光尧和赵喜云大感意外,异口同声说道。

“我也没想过收日本女弟子,但耐不住她软磨硬泡。小鬼子就是鬼点子多……”

“师父,别这么说徒弟好不好?”一旁的杉浦蕙子亦娇亦嗔地打断陶竹青的抱怨,“您请两位警官来宾馆,不是要和说‘曜变天目’来历吗?徒弟正洗耳恭听呢!”

李光尧和赵喜云相视而笑,乐不可支。

“小鬼子不可怕,就怕小鬼子听得懂中国话。”陶竹青用怜爱的目光看了一眼杉浦蕙子,端起茶杯,缓缓地说道,“要讲‘曜变天目茶盏’来历,就得先从喝茶习惯谈起我们现在喝的红茶绿茶,俗称‘条茶’,是明代以后才逐渐流行的。在中国古代,茶叶和茶具是构成茶文化的两大支柱,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与传统的青瓷黑瓷相比,白瓷茶具更能衬托绿茶的青翠,红茶的浓艳,所以,明朝以来,越窑青瓷和建窑黑瓷就逐渐衰落,而景德镇的青花瓷和白瓷则大行其道。”

“但在唐宋时期,流行的是将茶鲜叶经蒸青、捣碎、压模、烘干制成的团饼茶,而唐宋期间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贩夫走卒,喝茶的方式更为特别--‘斗茶’:

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一斗‘汤色’,就是比较采茶制茶技艺好坏--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二斗‘汤花’,就是比较茶道茶具技艺好坏--如果茶具好,研碾、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名曰“咬盏”。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

很快,这种民间的斗茶技艺就变成了士大夫的雅趣,并传入宫廷,尤其以北宋徽宗年间为盛,宋徽宗赵佶热衷于和朝臣‘斗茶’,还撰写了‘斗茶’专著--《大观茶论》……”

陶竹青余光扫过,只见李光尧和赵喜云都在埋头喝茶,于是悻悻刹住话头:“扯远了扯远了!说这么多‘斗茶’,主要还是说茶盏--为了更好地衬托茶末白色,所用茶具最好为黑瓷。民间流传最广的是福建建州建盏和江西吉州吉盏。当然,最好的黑瓷,则是临安修内司官窑--利用五桂山上紫金土制作的黑瓷,胎体厚实,釉色黑亮,专供大内宫廷使用。尤其以‘兔毫’‘油滴’两个品种最为贵重,以此盏点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而且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芒,为斗茶平添一份情趣。而现存陶家家谱中一世祖,就是修内司官窑督陶官陶鼎革。”

李光尧放下茶杯:“嗯?陶师傅您祖籍不是福建?”

陶竹青摇了摇头:“陶氏家族根脉在浙江,陶家宗庙里,一直供奉着陶朱公范蠡,范蠡大夫也是窑神。解放后,我父亲随解放大军南下福建,在闽北建州留守转业,担任财税专员,参与组建地方政权。建州自古以建窑闻名,是当地财税支柱。由于我父亲出生在陶瓷世家,建窑作坊公私合营造后,组织上就任命我父亲担任第一任建窑合作社主任,我父亲将陶家祖传秘方和闽北丰富的资源结合起来,重新开发制作出失传的建盏精品,很多是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我出生在南平,从小就跟随父亲选泥淘泥,砍柴烧窑,耳濡目染,也就渐渐学会了制作建盏。”

赵喜云赞叹道:“原来陶师傅还是红二代!”

“算不上。”陶竹青极不自然地笑了一下,“等有了一些阅历,我一方面向建窑老师傅请教,另一方面研究父亲留下的祖传古籍,试图恢复唐宋年间建盏精品,目前已恢复了‘兔毫’‘油滴’‘鹧鸪斑’等传统品种,也凭着这些精品,使得建盏在中华艺术陶瓷中有了一席之地,我也有幸成为国家特级陶艺师。但我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复制‘天目曜变’茶盏。这是建盏巅峰产品,存世量极少,所以极为珍贵,但苦于没有实物参考,只能靠照片进行仿造,一直不得要领,这也是我想得到那件‘天目曜变’茶盏的根本原因。”

”原来是这样!”李光尧点点头,“陶师傅,那您怎么认定,那只‘天目曜变’茶盏就是陶家传家之宝呢?”

“因为我们陶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有遗训:‘天目曜变’是陶氏先祖精魄所在,陶家子孙世世代代都要想方设法,将流失的三只‘曜变天目’返祖归宗;而且不能尝试制作新的‘天目曜变’,违反者将逐出陶氏宗庙。”

对于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