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这年头还有刺客?刺的是谁杀的是哪个?
在高实在的概念中,这个古老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行业不应该出现在现实生活当中,他实在是想象不出一个人得有多大的意志力才能以命去博那丝充满变数的成功率。
尽管心里很是佩服鱼腹藏剑的专诸或是图穷匕见的荆轲,但高实在从来就没有认同过他们。
在他看来,弄死一个人有很多种方法,而行刺一直是风险最高收效最低的笨办法。
历史上记载过的每一次的刺杀,可都是经过精心布局、机关算尽、无数次推演后才去实施的。
结果呢?成功的刺杀屈指可数。
且不管成功与否,几乎都会搭上刺客的性命。
高实在印象当中的最近的一次有名的刺杀,应该是“无名氏刺龟”。
义兴初,辽东的无名刀客深夜潜入宁远城吴三桂的府中,先是四处放火引起府内骚乱,再乱中砍伤吴三桂后,负重伤逃遁至今下落不明。
单以这场刺杀行动来看,是活脱脱的场失败之举。
没能当场击杀目标,刺客还没能全身而退。
好在不久后吴三桂不治身亡,结局反转,才给这场刺杀赋予了传奇色彩。
据说吴府请遍宁远城附近所有有头有脸的行医,都没能使吴三桂的伤势好转。
最终吴贼没等到清廷派遣的御医的到来,便吐血身亡了。
此事变引发的后果倒是很积极的。
鞑子的宁远防线因此而出现了不可弥补的大裂缝,不久被大明军攻破,一退再退,连盛京都要拱手让出。
投降满人的明军将领们个个瑟瑟发抖。
坊间传言,洪承畴借故父丧回乡守制,至今都未再次出山任仕,是与此次暗杀有关。
当初高实在听闻此事时,那心情可真是畅快淋漓澎湃如潮。
但也仅仅不过是痛快了那么一阵激动了那么一下而已,人生的未来规划选项里从来就没写入过“成为无名刺客般的大英雄”这一选择枝。
高实在一直觉得刺客只是个徒有勇气的莽夫。
自己虽然不愿意完成老流氓的夙愿,去中个举人成为远离朝堂纷争的地方父母官,或者跟宋先生研究学问娶妻生子过个隐士生活。
但也严重同意不管是建功立业也好隐姓埋名也好,脑袋的作用比四肢的作用更加强大更加实用的观点。
你让中山王徐达、阳明先生王圣人和李成梁戚继光等牛人去搞什么刺杀试试?
当场会被刺个大窟窿眼,被杀个通透了吧?
外面哨声大作,雨中的脚步声和短促的指令声也渐渐远去。
高实在呆呆地望着小铁窗,一头雾水。
白喜至不是一个两袖清风爱民如子的清官,反倒是捞钱手段无穷且雷厉风行的主儿。
但他又是断案公正治理有方的能官,可就这点很受金州百姓们的拥戴。
老百姓们图的是什么?
不过是“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如果有冤情还能得到公平受理,那他们都会争着给你立牌供奉的。
白喜至的财产虽来路不正,但没有一个铜子儿是强买强卖或者是压榨百姓血汗钱而得来的。
不然高实在也不可能在他手底下兢兢业业干了这么些年不是?
想来想去,高实在可想不出有谁能有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白喜至的理由。
苏向晨苏都司就更不可能了。
不是说这孙子不待人恨或者没有仇家,问题是不合天时地利人和啊。
这个时点,别说全府的人都会入睡,即使睡着的也是刚入睡不久,再业余的杀手也知道子夜三更才是杀人放火的好时段。
再说这雨天,一不能放火引发骚乱,二又影响自身的灵活性,也不是办这种高危作业的理想天气。
地利和人和就更不用说了,苏向晨大半时间都在各地考察民情搜刮财富,任何一个荒山野岭都比戒备森严的金州府衙更容易下手。
有没有可能是为救自己而来?
高实在心底里竟生出一丢丢的希望,开始捋一捋自己的人脉。
北部所的那帮兵崽子们首先要排除。
那帮脑子只有一根筋的家伙们,如果知道是自己含冤入狱,会直接操刀哗变的。
即使认定是我杀了秦大成,他们也会撩起膀子摩拳擦掌地来当面质问的吧?
莫非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