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父亲王建国和母亲吴素素也想过把小妹王念梅接回来养,可是一想到家里困难,大刚媳妇还没有着落,就把这念头搁下了。
吴素素想起上次去弟弟家的情形,脸色就有些不太好。
上次本来打算向弟弟家借两百块钱,可弟媳却说家里养的孩子太多了,实在手头紧张,没有余钱可借。
后来在镇上教书的弟弟回家后,得知此事,把弟媳骂了一顿,那弟媳才答应借钱。
见此情景,吴素素本不想再拿那钱,可是一想到彩礼钱确实还差一百块,就只借了一百块就回来了。
吴素素现在一想起,临走时小闺女王念梅那可怜巴巴地望着她的小眼神,心里就难受得紧。
她抬起手背,抹了一把眼睛。
“还能咋样。虽说你舅舅会护着你小妹,可是他天天要去学校教书,哪有时间待在家里,家里管孩子的事还不是你舅母在看。”
“你现在这个舅母,本来就不喜欢你小妹,让她照看孩子,能照看个啥?”
“前几天我去他们家,大冬天的,你小妹穿着一件哥哥的大袄子,八岁的小身子在里面晃晃荡荡的,我看着都觉得冷。”
“我问你舅母呢。她说最近手头实在紧张,没钱给孩子们买新衣服。”
“我就说,那把这件大袄子改小了再给你小妹穿吧。”
“你知道她怎么说吗?她说她一个人照顾几个孩子,哪顾得过来?实在没时间缝缝补补的。”
“后来,我看不过,找来剪刀针线把袄子裁开改小了,再给你小妹贴身穿上,才算暖和点。”
母亲吴素素说到这里,有泪水忍不住从眼眶里跑了出来。
她赶紧拿手一把抹去。
王念秋的心里也堵得慌。
她抬起手臂,环住了母亲的肩膀,把头轻轻地靠着她的脸颊。
“妈,咱把小妹接回来吧。”王念秋轻声说道。
“什么?”吴素素睁着怔忡的泪眼。
“我说,咱把小妹接回来。”
“可,可是……”吴素素为难地哽咽着。
“没关系的。妈,把小妹接回来,咱一家人都会过得好好的。”
“眼前这些困难,不算什么,都会过去的。”王念秋看着母亲朦胧的泪眼,轻声给母亲打气,也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真的可以吗?念秋。”吴素素还有些不敢相信。
“当然。你看哈,现在哥已有嫂子了,欠的彩礼钱也不是大问题,很快咱就会还上的。”
“现在爸在县城干活,开始挣钱了。以后肯定会越挣越多的。”
“你们在家里呢,好好干,除了地里的活,也多干些副业吧。”
“我看嫂子这么勤快,家里除了养猪,养鸡。还可以多养些蚕。”
“就咱家春季养那两簸箕蚕,也卖不了多少钱啊?”吴素素有些迟疑道,“并且,养的蚕还容易坏。”
“妈,不怕,以前咱家养蚕,有时候容易坏,可能是卫生条件没搞好。以后咱尽量注意点,提前杀毒除菌。你看有的人家里养蚕不少,为什么不容易坏?”
其实,王念秋也知道养蚕多了,可能会出现风险。但对于王家沟这种田少坡多的夹沟来说,漫山遍野的桑树,长势旺盛,不是正适合养蚕吗?
况且,南市三年后成为有名的丝绸之乡,说明这些乡村的养蚕业发展很好。
不去试一试,怎会发现到底行不行?
不行的话,也可以找到不行的原因再改正的吧。
王念秋相信,只有去试了,才能找到一条路来。
现在必须给母亲打气,不能提前泄了气。
“过些天,生产队通知订蚕种的时候,你记得多订一些,订两张蚕种吧。”王念秋看着迟疑不定的母亲说道,“别担心蚕种钱,咱们会多采些药材去卖的。”
吴素素看着一脸自信的闺女,点头应下。
为了见药铺的杨大夫,王念秋把送药材的时间改到了星期一中午。
不好意思老是麻烦学校门卫大爷,王念秋早上多爬几层台阶把一背篓的药材放了在寝室里。
午饭后,王念秋背着药材赶到那家杨氏药铺的时候,杨婶和杨大夫都在。这个时候药铺看诊的人少,杨大夫趴在看诊桌上百无聊赖地翻一本医书。
“闺女!你来了!”杨婶看到王念秋跨进药铺,赶紧上前替她将背上的篓子放下来。
“杨婶!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