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父亲王建国回来,这天晚上王念秋就跟嫂子姜二妹挤在一张床上。
姑嫂俩年纪相差不大,姑娘们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题。
王念秋把哥哥王大刚小时候的糗事,到长大了后的各种憨事,都一一讲给姜二妹听,逗得姜二妹听了忍不住哈哈笑出声来。
等家里其他房间都安静了下来,俩姑嫂的声音还在屋子里咕咕哝哝地,惹得王大刚的心中好奇心顿起,从床上爬起来,悄悄地站在她俩房外听了好一会儿。
耳听着妹妹王念秋戏谑的声音,和姜二妹清脆的大笑声,那是王大刚从未听过的姜二妹开怀的大笑声。
王大刚静静地咧开嘴笑了一会儿,才悄悄退回自己的房间。
这二天早上,王念秋醒来,毫无例外地,她又起得最迟了。
嫂子姜二妹早早起床去做一家人的早饭和猪食了。
以前这些活都是母亲吴素素干的,现在姜二妹不声不响地全部接了过去。
吴素素又心疼又是无奈。
“我说二妹呀,你也不用起这么早,年轻人瞌睡大,可以多睡一会儿。”
王念秋刚一睁开眼,就听见母亲一贯温和的说话声。
“妈,没事,我习惯了。再说,我也醒了,睡不着啊。”姜二妹温柔地说道。
“唉,这孩子。”吴素素叹了一声,就赶着去喂鸡栏里叫唤的鸡去了。
王念秋走出房门的时候,看见父亲王建国和哥哥王大刚把后山坡的干柴禾整捆整捆地搬进了屋后的柴房里。
“嗯,这下可够烧十天半个月的了。”王建国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说道。
王念秋:“……”
你们都这么勤快,是不是显得我太懒了?!
早饭后,王建国和吴素素跟儿女交待了一声,就动身出发去邻县接小闺女了。
他们的小闺女王念梅,离开家时才三岁,今年已八岁了,要让她看看是爸爸妈妈亲自接她回家。
王大刚见地里活不多,就和姜二妹背着篓子去后山采药材,趁着前几天妹妹王念秋教他识记的药材还没忘记,赶快去林子里找找,再熟悉一下。
这次王念秋没有跟着去,嗯,不想影响哥哥和新嫂子发展感情了。
她在家把这段时间的功课和医书都温习一下。
舅舅家有点远,父亲母亲接小妹,最快也要等明天才能回家。
接下来几天,王念秋每天在平乐中学和镇上杨氏药铺之间来回奔波,生活紧张又充实。
星期四下午,王念秋请半天假跟杨大夫学习。
王念秋除了帮杨大夫拿药,有人看诊时,杨大夫开出的药方,王念秋也在旁边认真听着,记在心里仔细揣摩。
嗯,背药方是一项重大的任务。要背得准确,不容许有一丁点差错。
王念秋深知精准药方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敢马虎。
每一个病症和药方都记好笔记,以便后续查证揣摩。
王念秋发现药铺后面的治疗区基本都是做理疗的,患者有的在里面敷药,也有的扎银针做灸疗。
唉,要学的还有好多,王念秋悄悄给自己鼓劲。
晚自习前王念秋踩着预备铃声走进教室的时候,班上同学们的位置上基本都坐齐了。
见她走进来,许多同学拿眼睛齐刷刷地把她望着。
搞得王念秋一头雾水。
刚在位子上坐定,杨小丽就神秘兮兮地凑过来。
“念秋,你今下午去哪儿了?”杨小丽凑在她耳边小声问。
“嗯,有事请假出去了。怎么啦?”
“哎,你有一封信,可是从部队寄过来的。”
“今下午你不在,班上好多同学都很好奇呢。”
“是哪个兵哥哥给你写信啊?”
杨小丽闪着一双八卦的眼,从她兜里掏出一封信来,一把塞进王念秋手里。
王念秋一下子愣住了,啥?!信?!
虽然这年头打电话不方便,人们大多靠写信,可是她很少收到信啊。
王念秋低头看一眼手上的信,看到信封上刚劲有力的钢笔字书写的寄信地址,和鲜红的邮戳,她的心猛地一跳。
“快看看,是哪个兵哥哥写的?”杨小丽好奇地催促道。
王念秋红着脸,不好意思当着杨小丽的面拆信。
“快走吧,开始上课了。”王念秋赶紧把好友推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