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心里惦记着已接回家的小妹王念梅,想早点赶回家。
王念秋花五毛钱坐上了镇上到村里的三轮车,包里揣着特意在镇上给小妹买的香喷喷的猪肉饼子。
这是村里人到镇上赶集坐的一种带篷的既可以拉货又可以拉人的三轮小型货车。
现在只有县城里才有公交车。对于平乐镇和附近这些乡村来说,莫说有公交车,就是这种简易的三轮车也不常见。从村里到平乐镇,每天只有一趟,早上七点出发去镇上,下午六点再从镇上回村里。
五毛车费,在手头拮据的乡里人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
大多数都是靠两条腿,像王念秋一样,走着往返于镇上与村里之间。
家里自用的交通工具几乎是没有的,整个村子里只有几家家境好的有自行车,平时宝贝得很,不常拿出来用。
听说,村支书吴“乌脸”家里就有两辆自行车,一辆是儿子吴小伟在用,他每天骑着去乡政府广播站开广播。另一辆吴“乌脸”偶而出门办公家事时才舍得用一下,平时放在家里,就连女儿吴小莲也不能顺便动用。
王念秋平时心疼五毛车费钱,很少坐这种三轮车。但现在兜里揣着卖药材的八十多块钱,王念秋决定对自己大方一点。
王念秋背着篓子和书包,埋头爬上三轮车的后拖车厢时,发现车厢两边的长条木凳上已快坐满了人。
找了一个靠边的位置坐下。王念秋抬头一看,发现车厢里还坐的有熟人。
王家沟里李婶带着三岁的孙子就坐在王念秋的旁边。
王念秋抬头看时,正迎上李婶笑盈盈的目光。
“李婶!您坐车呀。”王念秋赶紧笑着打招呼。
“可不是,我就说走路回去,哪用这么金贵要坐车。可我这孙儿狗蛋非要坐车,这不,就依了他。”李婶爱怜地看了看坐在怀中的孙子。
此刻她的孙子狗蛋正睁着一双圆眼睛,不眨眼地盯着王念秋抱着的书包。
不停地咂巴着小嘴,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王念秋瞬间明了。可不,太香了!藏在书包里都能把人给馋着了。
好在,今天多卖了点,卖了好几张,分一张也没关系。
王念秋把书包打开,取了一张猪肉饼出来,递给狗蛋,“给。”
李婶一看,吓了一跳。
肉饼对村里人来说,太稀罕了。一年到头,都难得吃上几回。
李婶赶紧把王念秋的手按住了,“念秋,这怎么行?你拿回家去自己吃吧。”
“婶,没事,我还有。”王念秋笑着递给小狗蛋,“狗蛋乖乖!吃肉饼。”
李婶想再推辞,低头一看,孙子小狗蛋一双小手已经紧紧抓住了手中的肉饼。
心疼孙子的李婶只得收下肉饼,“狗蛋!吃了肉饼,要谢谢念秋姑姑。”
小狗蛋啃一口香喷喷的猪肉饼,咧开小嘴,口中含糊不清地喊,“谢谢,年(念)秋姑姑。”
李婶和王念秋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李婶笑骂,“你这小馋猫——”
“念秋,你妈现在可放心了吧。”李婶想起最近王家沟发生的事,替吴素素开心,“儿媳妇虽然娶得晚了点,倒也是个很不错的。”
平时在王家沟里,李婶跟吴素素关系还不错。吴素素这几年为了儿子王大刚的亲事操碎了心,她也是知道的。
“婶,我哥以前未娶到亲,是缘分未到。现在缘分到了,好嫂子自然就有了。”王念秋笑眯眯说道。
“那是!那是!”李婶也不禁笑了。
全车厢的人都望了过来。
“哼——”有人从鼻子里发出了声音。
王念秋向车厢里看去,这才发现吴小莲也坐在车厢里,挨着她坐的,可不正是她妈吴“乌脸”老婆和她哥吴小伟么?
吴小莲每次坐车往返,王念秋应该能想到,可她妈和她哥为什么来镇里?王念秋却想不出来。
以前王念秋见到吴“乌脸”老婆,还会打个招呼,叫个婶什么的。可每次人家都爱理不理,鼻孔朝着天呢。后来王念秋就不怎么跟他们打招呼了。
刚才那一声“哼”是谁发出来的,王念秋不用想都知道。
哥哥王大刚这几年没订下亲事,村里闲话说得最多的就是吴“乌脸”老婆。
这几年,王建国家越是过得不顺畅,她就越得意。她知道王大刚的亲事是王建国夫妇俩的心病,她就希望王大刚一直都娶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