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林推着车子回到家里,累得连眼睁不开了,顾不得脱衣服就躺下了。
第二天,九点不到加林就被巧珍叫了起来,“加林,赶紧起来一吃,你还要上班去!”
加林懒洋洋地起来了,他洗漱一毕,坐在茶几旁拿起蒸馍刚咬了一口,就被王建平派人叫到了村委会。
加林一进村委会大门,会议室已经坐满了人,高明楼坐在主席位上,身边坐着村干部,多半是老人手。三个知青坐在高明楼的右边,由于加林过去是知青点的常客,加林全都认识,一个是加林小学的班主任戴亮,一个是和他一起看瓜的龚丹,还有一个就是史平生,插队时把大队的黑板报全包了,爱写东西,以后加林才知道他曾参与高红十《理想之歌》的写作,1976年1月25日在《人民日报》5、6版《战地》专栏全文刊登。该政治抒情诗反映了广大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和教育革命中锻炼成长的精神风貌。
加林今天一见他们感到格外亲切。
“戴老师,您好,几十年不见了,心里还时常惦记着您呢!”加林有点激动地说着,戴亮仔细地看着加林,毕竟过了四分之一世纪,沧桑在抹去了高加林青春容颜的同时,也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纵横交错的山川,哟,眼前的加林已经再也和当年给他用黄土做手炉的山里娃联系不到一块了,加林老成多了。
“戴老师我第一次去你们知青点,看见你们的小黑板上写了一首诗,我现在还记着:
岁月
我有一个温馨的窑洞,
布满着荒草的窑顶,
泛着黄土味的墙壁,
油漆脱落破旧的门窗,
弯弯的小河从窑口前流过。
啊!这就是我知青,知青的小屋。
通铺的大炕睡着八九个小伙,
做伴的还有老鼠跳蚤。
小屋虽破哟能挡风雨,
冬天温暖夏天凉快,
劳动回来心灵的寄托,
这里是我们战天斗地的营盘,
这里是我们继续革命的加油站。
你看!
闪闪的油灯把窑掌照亮,
啊!油灯下,
有谁在读书,
手捧着《国家与革命》;
有谁在弹唱,
《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
有谁在缝补衣衫,
把补丁缝得又直又端;
有谁在维修农具,
把修好的镢头锨拿在手上掂了又掂;
有谁在给家里写信,
向父母汇报和贫下中农在一起斗地战天;
有谁在续写劳动日记,
记录下在三大革命运动(见注)中锻炼成长!”
加林刚一背毕,戴亮就指着史平生说道“那就是作者!”“加林,你记性真好啊!这我都忘得差不多了。”史平生很兴奋地说道。
一阵欢笑声融融之后,王建平安排大家就坐,知青一见当年的大队书记高明楼,显得非常地激动,你一个老支书,我一个高书记,叫得高明楼心花怒放。大家寒暄了一会儿,坐在高明楼的身边的王建平有点激动地说道,“大家静一下,我代表高家村全体干部社员(村民)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王建平话音刚落,三名知青就站了起来,向大家点头示意。
“深深地感谢高家村父老乡亲当年对我们的厚爱,这种恩情我们走在任何地方都难以忘怀!”戴明说了一句,等知青重新坐稳后,王建平说道:“现在就请老书记讲话,大家欢迎!”一阵掌声过后,高明楼满脸春风地看了看大家,挺了挺身子说道:“今天我感到既高兴又荣幸,能在有生之年再见到你们,这让我说什么才好呢?回想想68年你们来时的那年月,你们可都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身边的娃娃呀,伟大领袖毛主席一挥巨手,你们就不远万里,从全国最好的地方来到咱高家大队这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说实话咱山沟里就是苦,可山里人祖祖辈辈就这么过着,也习惯了。可怜就可怜你们这些娃娃了,水土不服,生活条件差,吃不好,住不好,劳动又累,可你们就是不怕,和我们贫下中农并肩作战,大坝修渠有你们;平沟淤地有你们;山上担粪有你们;挥镰割麦有你们;植树造林有你们;抡枷打谷有你们,不说了。农村没有你们干不了的活,你们干起活来,有一股顽劲,从不喊苦叫累,你们能坚持下来就是党的好儿女,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现在你们都有出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