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是没有一日三顿饭的,只有上午和晚上各一顿。现在才午时,就是中午十二点左右,晚饭要到酉时,也就是五点多才能吃。
朱春花刚刚在河边呛水吐了,早饭本就吃的是野菜糊糊,吐了不少后现在饿的肚子咕咕作响。院子里就只有奶奶王氏,她正在整理朱春红早上打回来的野菜,灶房有小孩的哭啼声,应该是大堂嫂魏氏背着小孩在干活。
“春花,怎么不睡了,现在想起什么来没有?”王氏是个瘦小的老太太,常年劳作,背佝偻着,但是笑起来慈眉善目的。看着朱春花走过来,拉着一起坐在长凳上。
“奶奶,没有这么快的,可能一时半会是想不起来了。我帮你择菜吧。”说着就弯腰动起手来。这一大家子吃饭,这点菜够吃什么,就算等晚上加点粟米进去,怕也是只能吃个半饱。
“奶奶,现在是什么朝代你知道吗?”朱春花也不知道自己穿越到了什么朝代,看着一家子还要以野菜为生,大概不是唐宋朝时代吧。
“朝代是什么意思?”
“就是现在是谁在做皇帝。”
“你这丫头,我们老百姓头朝黄土背朝天,只管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哪里去听说谁做皇帝。只要啊能少收赋税,谁做皇帝都一样。”王氏用手轻轻点了点朱春花的额头,感叹道。
“那我们这里去镇上要多久呢?”现在又没有电视,信息也不发达,不知道皇帝是谁很正常。既然村里人不知道皇帝是谁,镇上读书的人多,肯定是知道的。
“我看你是真的记不住以前的事了,年前奶奶还带你和春红去镇上卖鸡蛋,当时我们走了两个时辰,把你累的说再也不去镇上了。”说完,王氏笑了起来。
朱春花心里计算着,既然走路要用两个时辰,那也就是四个小时,来回八个小时,如果坐牛车的话时间减半,马车的话还能减半,当然首先得要有,这院子一览无余的,别说马了,牛他们家也没有。这样看的话,如果要去镇上一趟是真的很不容易。
野菜择完,朱春花就说去外面逛逛,王氏也没拦着。他们院子旁还有两户人家离得很近,看样子家里人口也不会少。这个村子倒是挺平的,往前看去大概得走半个时辰才有几座山峰,村里有条小河,是从山那边延伸过来直通镇子方向的。朱春花走在河边,此时太阳正好,温度也高了些,有几个胆子大的少年正在河水里摸鱼,其中有两个是她堂哥——朱成贵和朱成才。在这个物资匮乏的时代,能抓上几条鱼回家熬汤,可是件值得大人表扬的事。
“你们这样抓得到鱼吗?”朱春花站在岸边好一会,也没见他们抓到鱼。这几个半大小子还是挺聪明的,在浅水区围了一圈石头,等着上游下来的鱼出不去再抓。可惜几个人没有合作精神,站的很分散,吵闹戏水的声音也很大,那鱼儿听到动静怎么可能游下来。
“有时候运气好,是能抓到的,今天就铁根抓到两只。”朱成才年纪小一些,腿泡水里有点久了,打了个冷战。
“成才哥,你上来吧,别感冒了。”朱春花想了想还是按这里的实际年龄称呼家里的兄弟姐妹。
虽然朱成才不知道感冒是什么意思,但还是很听话的上了岸。
“你会钓鱼吗?”其实中国很久前就有骨制鱼钩钓鱼了,就是不清楚这个时代大家是怎么钓鱼的。
“钓鱼?村里没看到谁钓过。是怎么个钓法?”村里人还在为了能吃饱肚子中奋斗,哪有闲情逸致去钓鱼的,但是因为有一条河流,每年用竹篓捕鱼的倒是不少。
“具体怎么钓我也是听别人说过一嘴,没有实践过。反正你也抓不到鱼,要不跟我一起试试。”朱春花带着朱成才往菜地里去,找了根粗树枝在垄地里翻了翻,果然看到几条蚯蚓在打滚。
“妹妹你挖地龙干嘛?这玩意儿黏黏糊糊恶心死了。”朱成才往后退了一步。
“你去帮我跟奶奶借根绣花针来,再找点线,等下你就知道这个地龙作用有多大了。”朱春花用青菜叶子包了几条蚯蚓,吩咐朱成才去找绣花针。
朱成才人比较老实听话,一路跑的飞快。这期间朱春花在不远处的竹林找了根细长的竹子准备当鱼竿,抬脚用力踩上去,被弹的一屁股墩坐到了地上。
“哎,都忘了现在的我才十岁,力气不够。”朱春花拍了拍摔疼的屁股,只能借着身体的体重压着细竹,在用脚踩断,折腾好一会才折了下来。刚好朱成才这个时候带着绣花针回来了。
俩人找了个石头,慢慢的把绣花针捶了个弯度,又用线绑好,找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