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听罢一愣,他实在想不到一个10岁的小女孩会问这样的问题。
其实他这次就是到河南各地实地采访春旱与民生情况,准备写一份调查报告。
实际走访后,他才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中的要严重许多,开春以来就没下过一滴雨,有的土地已经开始皲裂,春收减产严重。
他到访的地方,许多已经在借贷过日子,有些甚至已经开始逃荒。
他觉得很严重,甚至想建议省政府赈灾。
但说实话,他没想过春旱之后,继续大旱。
他潜意识里是逃避这个想法的,不敢想,不愿意去想。
如果继续大旱,那太恐怖了。
看到他突然面无血色,冷汗直流,像是遇到什么大恐怖的事,欧秋雨出声试探:
“李先生,你还好吗?是身体不舒服吗?”
李洋听到她的呼喊,才如同从噩梦挣脱,脸色恢复正常。
“我身体没事,谢谢小妹妹关心。只是我有个问题,还想请小妹妹解答。”
“李先生请说”
“小妹妹为何觉得春旱之后还会大旱?”
欧秋雨虽没明说,但李洋知道她想法。
“李先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一句,这是你的问题,还是替河南三千万百姓问的?”
李洋听后又是一震,眼前的女童目光清冷,这绝不是一孩童会有的眼神,她说出的话也绝不是一个儿童能说出的话。
李洋要是回答是自己问的,他怕眼前的小女儿不肯说真话。所以打算说是替三千万河南百姓问的。
但话到嘴边,他却如何也说不了口。
河南三千万百姓,何其沉重的担子,他李洋扛不起啊。
欧秋雨看出了他的退缩和犹豫,叹息一声,闭目休息起来,不再言语。
火车哐当哐当的在黑夜里轰鸣,火车上大多数人都已经睡着,尤其是他对面的几人,都打起了鼾声,但李洋却怎么都没有睡意。
问,还是不问?
李洋不断的扣问自己,纠结不已,始终没有答案。
眼见天色已经放亮,火车已经进了郑州城,他对面的几人已经醒来。
“李先生,吃炒面吗?”
欧秋雨他们醒来,简单的洗漱一番,然后吃些炒面填饱肚子。
对面的李洋眼睛通红,脸色很差,显然是一夜未睡。也正因为如此,欧秋雨确定他出还有良知,才会把炒面拿出。
李洋看那炒面,好奇的尝了一口,然后眼睛一亮。
不好吃,但饱腹,还易保存。
所以他又来了精神,询问起炒面的做法。
欧秋雨自然也如实告度,且乘机向他打听些国内国际事件,两人相谈甚欢。
但关于旱灾的事,李洋没有再问起,杨秋雨也不再主动提出。
她做不到的事,又何必求于别人。说到底他们都太弱了,左右不了局势。
到了郑州火车站,他们下了火车后,就跟李洋分开。
到售票厅买前往陕西西安的票,让人失望的是,今天的票已经没有了,要等到明天下午才有票。
欧秋雨没有选择,买了今天下午三张到洛阳的火车票。
欧秋雨想赶快离开河南,所以就先买了三张到洛阳的车票。
本来他是打算全家人一直待在火车站,直到火车出发。但因为身上的炒面所剩不多,张大山还是决定冒险去买点粮。
在舞阳县他们准备了30多斤的炒面,5口人吃到现在,只剩15斤,这还是前两天有红薯换着吃。
前路漫漫,没有粮实在令人不安。至于喝的水,现阶段还是不缺的。
欧秋雨也是有这个担忧,所以没有再阻止张大山,只是嘱咐他快点回来。
三个小时过后,张大山回到了火车站候车室,欧秋雨他们见到他时,终于放下心来。
这一次张大山带回来三十斤粮,都已经做成炒面。而说起了郑州城的情况,张大山不由得一阵唏嘘。
与想象的热闹有出入,郑州城涌入了不少难民,粮价也涨了不少。
小麦由以前的6毛一斤,涨到了1.5元一斤,大米涨到2元一斤,大豆涨到了9毛一斤。
而那些难民,衣衫破乱,瘦的跟竹竿一样,在沿街乞讨。儿童饿的哇哇哭,父母无能为力,只求好心人买了去。
张大山看到这种场景,心就像被刀割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