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沈两家的亲事,是一早就定下的。
成德二年,敌寇来袭,全民征兵。
想要不上战场,只能交钱抵兵役,一个男丁十五两银子。
家家户户都缺钱,都想要攒这笔钱,不让自家男丁当兵。所以,借钱不是容易的事。
周家只有一个独苗,手里却只有七两银子,一半都不到。
正好沈家也正愁银子的事情,沈爷爷当时二十四岁,就说,咱家必须出一人的话,那就我去吧。正好这八两银子借给周家,免去了周老头的兵役。
周家很是感激,为了报答沈家,就定了一门娃娃亲。
后来沈爷爷战死,周老头的心里就更加愧疚。
平时沈家有什么难处,周老头能帮就帮,帮不了的地方也会想尽办法。
沈家的恩情,周老头一直记在心里,可惜儿子这一辈没能结成亲家,那就孙辈结亲。
他不能失信于恩人,既然老二家的孩子抽中了沈家,这桩亲事就定下了,必须结。
周老头没有搭理周老太,第二天就找来了村里的媒婆,在中间说合,选定吉日,四家之间的婚事正式定下。
周老太身体不适,周老头就出面,将婚事全权把握在手。
大手一挥,本来就不讲究的农家结亲,又精简了许多步骤。只需男方送上聘礼,双方文定后,择吉迎娶便可。
至于聘金多少?
周老头给媒人坦言:“我这不是卖孙女,只希望孩子们过得好便好。亲家要是也真心为两个孩子着想,只不让他们饿着就行。至于将来怎么样,就看各人的造化了。”
有了这话在,另外三家心里就有数了。
没过多久,三房嫁女儿的聘礼陆续收到。
周老太一看聘金,差点要从床上跳起来,一个劲儿地拍打褥子,痛心疾首:“一个个的都是没心肝的!我好好的孙女,比别个要强上许多,凭什么人家的聘金十两二十两,三十两的都有。我家的就这三瓜两枣的,说出去都丢人哪。”
周老头好言好语道:“不少了。咱们不是那等卖孙女的人家。”
汤家给了八两,并一担喜饼、两对鸡、斗二米、还有一些实惠糕点;
沈家给了六两,并一对银镯、一对鸡、一块猪肉、两尾鱼、还有一壶清酒、四京果、碎茶叶枣花馒头等等。
王家给了三两六钱,并文房四宝、一匹鸦青色的布料、一担柿饼、一担枣花馒头、一筐桃。
周老太看见这些聘礼时,脸都绿了,别说稀罕的牛羊肉一样没有,就只这些聘金,是打发叫花子呢。
最过分的就是王秀才家,这么少的压箱钱,根本就不是诚心娶娘子的。
偏周老头几句话就被人给哄住,人家笑脸对他,他就觉得对方人好,称兄道弟;再多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恨不得这点子东西都不要。
“别个人家家境也不好,大家日子都苦哈哈的,是那回事就成。我看孩子都是好孩子,人老实,就够了。难道还要把人家家底子给掏空?没这个理。”周老头言辞振振。
周老头一言堂,直接就把事情定了,不容任何人反悔。
周老太气得每天在床上骂人,直接没有人理会她。
因为现在有正事要忙。
周老头把这些彩礼都分了下去,各房的归各房,自己处理。
到时发嫁,回嫁妆,除了男方给的一部分彩礼外,周老头这边再拿出一笔钱,补贴给各房,让他们拿去添点东西便行了。
于是,各房各领二两银子回屋里。
三房,
刘银玲:“咱爹就是个糊涂蛋。你像我娘家那边,有一个姑娘出嫁,要了多少彩礼?足足二十三两!比咱家的多出去多少了!亏了亏了!”
周老三躺在床上,翘着二郎腿,不甚在意:“哎呀,别叨叨了。谁让咱娘病了,不能管事。第一个也就这样了。等老二……”
“对对对!还有老二老三呢,”刘银玲眼睛一亮,拍了男人一巴掌:“当初还怪我总是生女娃。现在知道女娃的好处了吧。”
周老三不耐烦:“知道了。”
大房,
杨巧兰安慰女儿:“别看聘金不多,但是读书人家和一般人家不一样,境界不同。女婿一看就是个讲究的,不在乎吃穿这些俗物,特意给你送了些读书人用的,这就是要让你做个知书达理的贤妻。等到以后,女婿再往上考考,幸运做个官,倩儿就是官娘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