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山庙求子很是灵验,我寻了个吉日便去了,不料返途中忽下大雪,就如今日一般,说来就来。”
“途经一村口时,我瞧见有个瘦黑的汉子把襁褓一把扔进了路边的雪堆里,便下车与他理论。”
“大雪天把娃娃扔在雪堆里,这不是摆明了要断她活路吗?那汉子戏谑说我不懂贫家苦,说家里已无余粮多养个孩子,还说娃娃早入轮回,也好再选个富贵人家。”
“你们也省得我这脾气,年轻时更肆意几分,险些没与他动起拳脚,引得路过的村人驻足。”
“那汉子最后只说自己养不了,要养你自己捡了养,便撒腿跑了。”
“有个同村的老太太看不过眼,细声与我说,这户人家不穷,不是养不起……还说,他们前年生了个女娃娃,也没能养活,说他们家早两年正巧修了门槛……这些个话叫我听得心里惴惴不安。”
“我不忍娃娃就这般没了性命,便把她抱上了车,觉得这是山庙菩萨给我指的路。”
“后头的事,你们大抵都能猜到了。”
乔姝燕抱着乔大胆,轻拍她的臂膀,呢喃安抚她。
听着屋外风雪交加,乔姝燕说道:“她哪是被这大雪吓到的呀,不过是惊吓时正巧遇了大雪罢了。”
“傻丫头,可你是娘亲的大胆呀,有什么可害怕的呢?”乔姝燕抱紧女儿,眼角又滑两道泪,“许你是喝孟婆汤喝迷糊了,那样的家门你都敢投胎……你既有这样的胆气,又躲过了这一劫,世上还怕什么事呢?”
原来,乔大胆这名字不是随意取的。
作者有话要说
乔见山未拿到解额,即未中举,然一家人当夜仍是欢欢喜喜聚了一场。
席上,父亲甚至给乔见山倒了半盏年岁不小了,叫他尝尝。
读书十年,终于端起酒盏,乔见山很想学一学“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那股豪气,于是“豪饮”……
敬对家人一口闷。
结果呛得直吐舌头,皱眉眯眼呼道:“好辣!”
席上欢声笑语,淡去了乔见山心头的忧愁。
檐上灯笼添了三次火,这般热闹,外人路过,还以为乔家大小子第一回请解就中举了呢。
乔时为暗想,父子笃,兄弟睦,其福亦厚,其泽也长。
三哥若是中举,是意外之喜,没能中举,则是情理之中。
放在后世明代,十三岁能过童子试,被人称一声“秀才”就极难得了。饶是神童辈出的南北宋,这个年纪拿解额的也屈指可数。
……
没过几日,乔见山便恢复了往常,朝早起,夜勤读。
趁着休沐在家,他找过,今年的解试已不考帖经和墨义,改为了考‘大义’。前日,父亲托人从贡院打听了‘大义’的评卷标准,你们俩也学一学。”
乔时为与四哥坐近,一同细读。
以往考墨义,纯是问答,譬如题问:“何为君子之四道?”只需默写“谨对: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人也义”便可。
而“大义”不再要求学子字句尽同,只需取圣贤释义、诸书引证对答,自述成文即可。
乔时为心想,这哪是给学子放宽标准呀?明明是给考官放宽了出题范围。
什么叫“圣贤释义、诸书引证”?不同于明朝定死了只考四书五经,万事皆以朱子的《四经集注》为释义,大梁的教材是很丰富的——各类儒家经书,乃至百家经典,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能被考官所信奉。
譬如说,若问你“铁锤锤碗锤不破”何义,到底是答碗锤不破,还是锤子不破呢?
恐怕是要多读几本书,多看几种释义,再临场琢磨一下考官到底什么意图,才能落笔了。
再者,既然自述成文,考官自然就会看学子的笔力、文采。
所以,考大义看似放低了标准,实则提高了要求。
四哥抱着乔时为一阵摇,欣喜若狂:“五弟,好事呀,好事呀!不用死记硬背了。”
乔见山道:“对于你这种默写一句话总会丢几个字的,确实算是好事,可大义想要答得尽善尽美,怕是要比以往读更多的书。”
又对乔时为道:“五弟,你既背书快,行文又有灵气,考大义对你而言,是再好不过的。”
乔时为先点点头,后面露些许无奈,抱怨道:“只是往后要多打听考官的读书喜好,斟酌他的意图,实在有些恼人。”
乔见山原想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