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杏花’,亦是‘杏花园外见青山’,这株杏花正衬兄长……花儿晓得兄叫‘见山’,故专程来见兄长……好兆头呀!”
三哥怔了怔,呢喃细品弟弟的话,满眼欢喜跑过来揪了揪乔时为的脸蛋。
乔见山走到厅里,高呼道:“爹,爹,你家小儿子愈发厉害了,你快来听听罢。”
绘声绘色把事同父亲讲了一遍。
小小外乡客栈里,因为一枝杏花,给父子仨添了许多温情。
“你们娘亲还担忧我一人照顾不好你俩呢,多余的担心。”
……
翌日,父亲领乔时为到国子监核验身份,确认参试资格。
所谓“国子”,出自《周礼》“以三德教国子”,指的是权贵子弟。
只是随着科举的出现,士庶之别渐渐缩减,以招收官员子弟为主的国子学减额,反是一视同仁的太学大受追捧。国子监徒留“国子”之名,实则以太学为主。
……
“乔时为,年七岁,河北西路定州晋阳籍,受开封府判官薛仁芳保荐,能诵、写《论语》《孟子》《尚书》三经少误,略解经义。”监录官对照保荐书念道。
监录官核查了乔时为父子的籍书、路引,确保无误后,点点头:“尚可。”
于是在文牒写下“初等”的字样,又简略写下乔时为容貌特征,交予乔仲常,叮嘱道:“三月七日于国子监辟雍馆初试,仔细了莫耽误。”
监录官动作不紧不慢,事事具细,尤其写字时细勾慢画的。
无他,馆内不过三四十名童子等待核验,纵是半日忙不完,一日总是够了。
乔时为扫了一眼众位学童,只见他们衣冠洁整,想来都有不错的家境。
能参加童子举的孩子大抵有三类——
一是名门望族子弟,为了彰显门第“父教其子,
兄教其弟”的读书之风,这些子弟稍显天赋,便会被家族专门培养,再寻人举荐参试。
?本作者mm豆提醒您《自有日月照山川(科举)》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の.の?
()?()
二是高官子弟,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有天赋者,不愁无人举荐。()?()
第三类便是今日到场的众位了,乡学里偶然发现其有背记之资,当地小有名声后,经由县学、州府学一级级举荐至礼部。()?()
唯有第三类学童需要提前过来核验一遍身份。()?()
乔仲常见有好几个学童的文牒上写了“中等”的字样,一时有些后悔,他低声与乔时为道:“你祖父太过谨慎了,理应多写两部经的,不为搏‘上等’,拿个‘中等’也好听些。”
“家里商议好的事,父亲可别临时变卦。”乔时为亦低声应道,“再说了,文牒上写的只是初评,究竟有没有那本事,须得考过才知晓……父亲路上不是说了吗,童子举没那么容易,孩儿填了初等能保得初等,他人填了中等未必能得初等。”
“有理,有理……”
要称一声“神童”岂有容易的道理?参试的童子大多七八岁,九岁都算大了,这般年纪要背下两本经书少出差池,考验的不仅是童子的记性,还有他的定力。
纵是日日月月背,到了跟前,又须有些胆气。
童子举分为三场考试。
第一场为初试,设在国子监,主要是当场核实学童是否如荐书上所言,真有那等读书本事。
考试无非是背诵、默写,偶尔遇见能耐的学童,也会令其试帖诗一首。
过了初试者,才算得上是真正参加童子举。
未过者,当场赐布一匹,以示鼓励,遣送回乡。
第二场为覆试,由礼部位贡院内举办,为的是给学童们定等级。
能背能写、能诗能赋的,推为上等,送至中书省终试,或看官家是否有兴致殿试。
能背五经以上,或是通经义、能文,有所特长,可推为中等。
能背两经的,略通经义,可推为初等。
总之,因为参试的学童并不多,回回标准皆不大一样,如何评判等级亦有商讨的余地。
覆试未过者,当场赐布一匹,以示鼓励,遣送回乡。
第三场为终试或殿试,唯有上等者可参加。
至于赏赐,倒也容易分别,上等者赐出身,成年后可直接授官;中等者赐解额一或两次,往后可免解试参加会试;初等者入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