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忱佩服唐太宗李世民。】
【所以也学着虚心纳谏。】
【只要是正确的谏言。】
【唐宣宗李忱都会听。】
【并且知人善用,对于百姓疾苦也是深刻了解。】
【一些弊政,也会纠正。】
【就比如唐武宗的灭佛太过,李忱稍加纠正。】
【唐武宗想要收复的西域,李忱收复了!】
【唐宣宗李忱还开创了大中之治。】
【在唐宣宗李忱50岁时,病逝。】
【在位十三年。】
后世实时弹幕——
“‘小太宗’唐宣宗李忱,他已经做的足够好了。”
“装傻充楞30余年,真是够厉害的,估计也是想要自保。
但是没有想到竟然自己当了皇帝。
既然已经这样了。
那不如就干一下子!”
“从唐宣宗李忱的经历来看,当个明君其实很简单。
你只需要让大臣敢谏言即可。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文治武功都厉害,就是因为听人劝。”
“回复楼上: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还是要看人。
有的皇帝愿意听谏言。
但是有的皇帝听不得这些。
而且你怎么确定,听的是对的或者是错的。”
“唐宣宗在位期间,无论是内外都还可以,唯一让人诟病的应该是继承人方面。”
“剧情好像有点眼熟,宫心计是不是也有个皇帝装傻子。”
“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这么多有为的皇帝,抵不过一个昏君对唐朝的破坏。”
“可拉倒吧,李忱贬宰相李德裕,又推翻唐武宗的灭佛政策。
这都是唐朝的隐患。
李忱只不过是吃了唐武宗李炎的红利罢了。”
“回复楼上:也没你说的那么夸张,不过‘小太宗’有点过了。”
“最为扯淡的是,李忱沉迷女色,控制不住自己,然后把美人赐死了,也算是个人才和狠人了。”
“李忱算是个守成之君吧,太高的评价给不了,继承人上也有问题。”
“唐宣宗李忱确实效仿让大臣谏言,但是有个问题。
谏言他是选择性听从。
不称心的已读不回。”
“大唐气数已尽!”
“这么一看宦官选择的皇帝还都挺不错的,唐武宗是宦官拥立的,唐宣宗也是宦官拥立的……”
帝王空间。
唐宣宗李忱走出金门。
“不错!”李渊笑吟吟道。
一开始看到李忱蠢笨软弱的时候,他还吓了一跳。
没成想竟然是有些手段的皇帝。
这是大唐的福气啊!
哪怕后世弹幕对其有一定争议。
但评价都挺不错的。
至少不是一个昏君就好。
其他李唐皇帝也是纷纷点头认可。
唯独唐太宗李世民沉默不语,一是他看到了后世人说的李忱在继承人选择上有问题。
二是大唐算下时间,好像并没有多少时间了。
很可能下一个皇帝就是昏君!
【唐宣宗李忱死后。】
【是唐懿宗李漼继承皇位。】
【说起皇位的继承有点复杂。】
【唐宣宗并不喜欢李漼,而是比较中意四子李滋。】
【李漼又是长子。】
【所以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唐宣宗很纠结。】
【在病重的时候唐宣宗最终还是决定让十六岁的四子李滋继位。】
【于是让三个宦官去辅佐李滋登基。】
【估计唐宣宗死的比较急,嘱咐的也急。】
【三个宦官却傻眼了。】
【他们三个权力不大,也没有兵权。】
【皇帝让他们三个拥立李滋为帝。】
【但是宦官王宗实有意拥护李漼。】
【而且这个王宗实还兵权在握。】
【要是一个不小心,恐怕他们三个和李滋都要死。】
【百般无奈之下,三个宦官想了一个主意。】
【那就是隐瞒唐宣宗的死讯,秘密杀了王宗实,然后在拥护李滋为帝。】
【结果就是,王宗实有防备。】
【三个宦官被反杀。】
【王宗实伪造拥护李漼为皇帝。】
【唐宣宗李忱错就错在,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纠结太久。】
【死之前,才定下。】
【但是他已经说的不算了。】
【唐懿宗李漼当上皇帝后,对上朝没啥兴趣。】
【吃喝玩乐倒是样样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