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搭载杨利伟升空。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
新中国建立后,领导层明显地感觉到外来威胁的存在。
因此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重要的议题。
新中国的航天史始于1956年。
那一年2月,钱学森先生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3月,国务院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航天工业委员会成立。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今运载火箭研究院)。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
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
在史书上记载着200年前,火箭故乡的中国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
200年后苏联“老大哥”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这位“小弟弟”。
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年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
到了1960年,正当中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开始了,被惹恼的赫鲁晓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据先前的协议正在进行的对中国的援助。
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专家认为会爆炸的中国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
而这时中国人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仿制出来的导弹,也开始进入最后的组装。
人们把新中国航天人自己制造出来的第一枚导弹命名为“东风一号”。
1960年11月5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枚仿制的火箭“东风一号”点火了。
第一次引进弹发射成功,第一发仿制弹也发射成功,“东风一号”成为压倒西风的前锋。
“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
1962年3月21日上午9时5分53秒,东风二号在众望所归中点火升空,但是发射失败。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又开始发射试验。
这次“东风二号”连续三发都取得了成功。
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远程打击的导弹盾牌。
有人说,当初年轻的共和国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挺立,靠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大庆油田,一根就是“两弹一星”。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64年,中国的科学家们起草了《关于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
4月29日,国防科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同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