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去世后,朱祁镇所宠信的司礼太监王振弄权干政,开启明代宦官专权的先河。
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方瓦剌首领也先犯明,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率军亲征,在北京西北之土木堡地方全军覆没,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之变”。
也先继续挟持朱祁镇作为人质,兵临北京城下,于谦、石亨等击退也先,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其时,朱祁镇之弟朱祁钰已被立为帝,也先认为朱祁镇失去利用价值,在朱祁镇被俘一年后将他释回。其后朱祁镇被朱祁钰软禁于南宫,严加防范。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石亨、徐有贞及太监曹吉祥等乘朱祁钰病重之机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朱祁镇复辟,改元天顺,杀于谦、范广等。
此后朱祁镇逐渐起用文臣李贤等,排斥“夺门”功臣,经过曹石之变,朱祁镇于天顺五年(1461年)才完全掌权。
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驾崩,享年三十八岁,遗诏废除嫔妃殉葬制度,庙号“英宗”,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朱祁镇即位后,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虽未垂帘听政,但“委政阁臣,从中主之”,仍发挥其影响力。
朱祁镇从正统元年(1436年)三月起通过经筵学习经史 ,政务则委任号称“三杨”的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勋臣张辅和礼部尚书胡濙。
另一方面,王振因受到朱祁镇的宠信而迅速升职,在朱祁镇即位八个月后就被提拔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与掌握票拟权的阁臣互相制衡。
王振起初不露声色,并与“三杨”为首的辅政大臣关系融洽。
他曾在张太后带着朱祁镇去功德寺拜佛时巧妙阻止此事 ,又在朱祁镇与宦官踢球时进行劝谏,由此博得“三杨”的好感。
太皇太后张氏也注意裁抑王振,曾在正统二年(1437年)召见“三杨”及张辅、胡濙,要求朱祁镇听他们的话,一切事务必须五人赞成才可施行,随后王振进入,太后即以宦官“祸人家国”为由要赐死他,朱祁镇跪地为之求情,王振才免于一死。
“三杨”等本身不具备压制王振的能力与气魄,因此王振的权势即使在正统前期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正统四年(1439年),王振裁决杨士奇和杨溥之间围绕廖谟杖杀驿丞案的纠纷,令太后满意,从此王振日益膨胀,内阁凡有纠纷,都由他裁决。
此外,王振还不断教唆朱祁镇对大臣采取严厉态度,先后借故惩置了王骥、吴玺、魏源、何文等官僚,并处罚了没有及时弹劾的言官。
言官鉴于朱祁镇的态度,也频繁参劾大臣,王振借以立威于群臣。
王振好大喜功,在朱祁镇初立时就劝其“右武”,并在朝阳门外的阅武将台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正统六年(1441年),王振又怂恿朱祁镇对云南麓川土司思任发用兵,张辅也强烈支持,杨士奇、何文渊及刘球等臣僚反对无效。
麓川之役由兵部尚书王骥主持,思任发在第二年兵败逃往缅甸,明军继续攻打缅甸,迫使缅甸交出思任发。
虽然廷议主张趁机招抚,但是朱祁镇和王振坚持要其到京师请罪,否则继续讨伐,至正统十四年(1448年),王骥才班师回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