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纷纷上言,或痛陈时弊,或广进方略。
马文升上时政十五事,包括选贤能、禁贪污、正刑狱、广储积、恤士人、节费用、抚四裔、整武备等诸多方面,朱佑樘无不大为赞赏,一一付诸实施,这对弘治朝兴利除弊起了积极的作用。
朱佑樘待臣下很宽厚,能推心置腹,从未鞭打过大臣,因此,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形同家人。
朱佑樘对臣下宽厚平和,京官夜返家中时,必派仆军执灯传送。
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如此屈体臣下,确属相当不易。
这样,一大批以廉洁、勤奋、有事业心、以国为家的贤臣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良臣大集合。
朱佑樘还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每天的早晚朝之外,还每天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称为“平台召见”的朝参新方式。
经过朱佑樘的努力,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由于朱佑樘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
因此,朱佑樘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
因此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
深得宠信的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李广畏罪自杀,朱佑樘认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账本,他这才有所醒悟。
此后,朱佑樘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远离佞臣,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大力整顿朝纲,可是过大的工作强度也彻底拖垮了他的身体。
朱佑樘有心求治,也能听取臣下的意见,但他因循守旧,只能在陈规旧制的桎梏下修修补补,不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因而,弘治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并无大的改观。
朱佑樘先天体弱,自弘治十八年(1505年)四月二十九日起,他突感身体不适,到五月初六日已经病危,急召阁臣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乾清宫接受顾命 ,命传位于皇太子朱厚照。
五月初七日(1505年6月8日),朱佑樘又召来朱厚照,告诫道:“朕不豫,皇帝给东宫做。礼仪都按先帝遗典进行,祭祀用素羞。东宫务必要遵守祖宗成法,孝养两宫,进学修德,任用贤能,不得怠荒,永保贞吉。”
同日午刻,朱佑樘在乾清宫崩逝,年仅三十六岁,共在位十八年。
同日,太子朱厚照即位,即明武宗 。
六月初七日,朱厚照为他上谥号为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 ,十月,葬于泰陵。
在用人准则上,朱佑樘完善了明朝的官吏考察制度,即选庶吉士制度;首创选贡制,为选拔正臣从制度上给予了保证。
鉴于前朝宦官专权乱政的教训,朱佑樘对宦官严加管束,东厂、锦衣卫再不敢任意行事,只能奉守本职,因而几任锦衣指挥大致都能持法公允,用刑宽松。
这是明中后期其他朝代所罕见的现象。
朱佑樘力求节俭,诏减皇宫的开支与供奉,不大兴土木,主张节约费用。
他虽没有从制度上对赋役进行突出的改革,但较为体恤民生。
弘治年间,自然灾害异常频繁 。
为此,他多次下诏减免一些地方的夏税、秋税。
有时甚至还拿出官府的财物,对灾民进行救济。
此外,朱佑樘还禁止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禁止势力人家侵夺民利。
有一次,朱佑樘特地派遣手下人送羊送酒到黄河工地上,犒劳治理黄河的刘大夏及河工人员。这些都十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史家称赞他“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其中可能有溢美之词,不过,与前后几朝相比,弘治时期的朝政的确算是清明的。
弘治以前和之后,都曾发生过较多的农民起义,形成了明中期农民起义的两个高潮,而唯独这个时期农民起义发生极少,是政治上的一个相对稳定时期。
明代自正统以来,军事武备逐渐走向衰落,京军疲惫,边防松弛。
当时的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指出:“往年京师之兵俱在三大营操练,后来设立团营,常有精兵十二万,分为十二营。近年多拨做工,每占役一二万之上,甚至二三年不完。顾工负累,卒多逃亡,见在者强弱相半,在京军士疲困未有甚于此时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