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禀皇上,天幕上是这样记载的,应该不会有错。”
“当时是哪个太医为他们医治?”
“回禀皇上,根据记载,宪宗皇帝驾崩之后,礼科给事中韩重上疏,指出太医院掌院事、通政使刘文泰“投剂偏方,致殒宪宗”,而孝宗皇帝原本只是在斋宫祈雨时偶感风寒,当时让司设监太监张瑜去太医院商量如何用药。令人没想到的是,负责诊治的太医院院判刘文泰和御医高廷和根本就没有入宫为皇帝诊脉,只是根据张瑜的描述就开了药方。”
听到这话,朱元璋勃然大怒:“庸医!都是庸医!两个皇帝竟然死在一个庸医手里!”
……
不管朱元璋多么生气,天幕还在继续播放后续。
大明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 [104]),号尧斋、雷轩、天池钓叟 ,生于湖广安陆州,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佑樘之侄、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继位,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时年14岁的兴王世子朱厚熜承统,年号“嘉靖”。
即位不久,朱厚熜围绕其生父兴献王的尊称和祀典问题,掀起了史称“大礼议”的政治事件。
后朱厚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厘革宿弊、振兴纲纪等改革措施,下令退还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10万余人,史称“嘉靖新政”,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
但朱厚熜后期迷信方士、浪费民力的行为,不仅使“新政”未能彻底实施,反使国势日趋没落,政治和经济都出现了深刻危机。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发生了“壬寅宫变”,朱厚熜几乎死于宫女之手。
此后的朱厚熜迷信道教,祈求长生不老,长期不视朝,由严嵩执掌大权。
同时蒙古俺答汗长年寇边,甚至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东南沿海。
“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朱厚熜于乾清宫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岁。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
由于明武宗没有子嗣,在其弥留之际,首辅杨廷和预料到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武宗驾崩后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六(1521年4月22日),朝廷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奉内阁拟定的明武宗遗诏前往安陆兴王邸迎朱厚熜。
朱厚熜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并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王府接受诸臣行礼,随后同使团前往京师。
在朱厚熜及使团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双方发生了第一轮冲突。
礼臣建议朱厚熜尊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援引北宋程颐议濮王礼的先例向朱厚熜进言,朱厚熜不允。
根据朝廷礼官建议,请朱厚熜以皇太子的礼仪继承皇位。
但朱厚熜并不接受,他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大学士杨廷和等请求朱厚熜听从礼臣所出具的礼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基,朱厚熜不同意。
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旨,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明世宗入京后,初拟定年号为“绍治”,世宗未用,拟定年号为“嘉靖”。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 ,次年改元嘉靖。
明世宗继位不久,即命礼臣一起商议兴献王的封号。
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明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礼仪之争,史称“大礼议”。
七月,进士张璁进言,请求明世宗“继统不继嗣”,请求尊崇生父,立兴献王庙于京师,明世宗命廷臣集议。
杨廷和等抗疏力争,明世宗都不允许。明世宗不顾朝臣反对,于十月追尊生父兴献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