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在古代,布匹可是硬通货,很多时候是可以当作等价交换物来使用的。
在这个年代,布匹对人民的重要性无法言喻。古代的布匹产量有限,且大部分需要依靠手工制作。
因此,人们如获珍宝般珍惜每一件布匹。手工艺品的生产是一项受人民农民热爱和重视的活动。古镇和村落里常能见到辛勤的织女们在低矮的房舍里,透过昏黄的油灯,默默地在织机上劳作。
他们凭借着辛勤劳动,制作出了各种华美耐用的布匹。
虽然这些布匹很珍贵,但由于古代社会的阶级划分,只有那些富人和贵族才能穿上这些绫罗绸缎制成的华服。底层劳动人民只能看着那些达官贵人穿着丝绸耀武扬威。
在古代的社会中,衣服既是一种保暖防护的物品,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很多朝代都严格定义了不同阶级能穿什么样的衣服,比如商人就是不能穿丝绸的所以,穿上绫罗绸缎制成的华服,就意味着能够被人们视为贵族,被他们仰视和羡慕。
而当时劳动人民穿的多是经久耐用但样式单一的粗布衣物,为了保暖只能穿上几层。在冬日每年都有数不清的人冻死在冰冷的破房子里。
这突如其来的大量廉价质量好的纺织品真的是人民的福音,而且纺织局从其他地区用很低的价格收购棉花和蚕丝,用蒸汽纺织机加工后,就成为了精美的丝绸和布匹。
然后再把这些纺织品以当地纺织品一半的价格进行销售。
在宽阔的集市中,这些来自革命区的纺织品以其色泽鲜艳、价格低廉迅速赢得了百姓们的青睐和赞誉。
随着这些织物在摊贩翻转间游走于顾客手中,当地生产的布匹便黯然失色,市场上的风向转变不言而喻。
越来越多的银两流入革命区,转化为支撑革命的物资,每一两银子变成了射向满清统治者的子弹,对抗着旧时代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