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在倾力筹备对抗日本的同时,也没有忽视与其他关键势力的互动与协作。
对于退守关外的清朝,他亦秉持公正原则,为他们配备了与吴三桂军队相媲美的武器装备,确保他们在武器性能上不至于落后,能够在战力上保持均衡态势。
然而,这些武器并非无偿捐赠,秦风开出的价格相当高昂,一把燧发枪售价高达五十两白银。
事实上,随着人民军全面更新换代为更为先进的栓动式步枪,原先生产燧发枪的流水线早已闲置废弃。
然而,秦风在分析市场需求后,毅然决定重启燧发枪生产线,虽然其实际成本仅为一两银子,但他却毫不犹豫地以五十两的价格出售,这样的商业决策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精明与“心黑”。
尽管如此,燧发枪相比清朝及吴三桂原本使用的火绳枪而言,性能优势显著。
不仅射速大幅提升,有效射程更远,而且发射稳定性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清廷与吴三桂都毫不犹豫地大举采购燧发枪,以强化自身军队的实力。
秦风在内心窃笑,仅凭一两银子成本的燧发枪,经他之手转售出去即可获得五十两的利润,他不禁慨叹,难怪丑国热衷于挑起战争,原来军火生意的利润如此丰厚。
吴三桂与清朝方面先后下单订购了各十万支燧发枪,并严格遵守先支付全额货款、后安排发货的规矩。
这笔交易完成后,秦风瞬间坐收五百万两白银的滚滚财源。
王辅臣与准噶尔这两股势力,并未主动寻求与秦风的合作,秦风也同样没有主动联络他们。
然而,秦风的布局深远,十八处的密探早已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这两股势力内部,只需等待最佳时机,便可实施计划。
值得提及的是,南方郑氏政权的领导者郑明对秦风抱有高度的认可。
尽管秦风并未直接恢复明朝旧制,但作为汉人血脉的一员,他成功地将满清势力逐出了关外,恢复了汉人统治的江山,这一点深受郑明的赞赏。
郑经,作为郑成功的继承者,积极地派遣使者与秦风建立起沟通渠道。
在得知秦风有意对日本采取行动时,郑经毫不犹豫地派出一支由五百多名经验丰富水兵组成的队伍支援秦风。
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势力,郑氏政权曾亲身经历了倭寇对沿海百姓的反复侵扰与残酷伤害。
尽管郑成功的母亲带有日本血统,使得郑经身上流淌着四分之一的日本血统,但自幼接受儒家教育、沐浴华夏文明熏陶的郑经,内心深处对日本民族及其国家并无好感。
他深知日本过去的野蛮行径给华夏大地带来的痛苦,故而站在华夏一方,义无反顾地支持秦风对抗日本的计划。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历史长河中的江户幕府时期,天皇的权威犹如星光黯淡,被高高捧起却又实质上被剥夺了实权,国家的行政中枢和实际控制权已然汇聚到了权势熏天的德川家族手中。
德川家族通过设立幕府,确立了以将军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地将天皇置于象征性的地位,而真正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大权则牢牢地握在了德川家族的手中。
这一时期的日本,虽然表面上仍尊崇天皇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象征,但实际上却是德川幕府在幕后运筹帷幄,主导着整个国家的命运走向。
华夏大地的风云变幻,无一不映入第四代江户幕府将军德川家纲的眼帘,这位日本的掌权者深知,日本对于华夏领土的觊觎之心犹似永恒燃烧的火焰,从未有过片刻熄灭。
犹如一头伺机而动的饿狼,日本始终密切关注着华夏的动态,其目光锐利而贪婪,紧紧锁定这片富饶而又历史悠久的土地。
只要华夏出现一丝动荡或是内乱,日本便如同那狼群中的领头狼,随时准备扑上前去,伺机咬下一块肥美的猎物,以满足其无尽的欲望与野心。
德川家纲眼见华夏大地陷入分裂,各方割据势力竞相崛起,纷纷称王立国,局势混乱不堪。
他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良机,遂着手筹备再度集结国内各大名的兵力,拟定了一个极具野心的对外扩张计划。
首先,他瞄准了朝鲜半岛,意图通过侵占朝鲜,将其作为稳固的前沿基地,进而挺进华夏的东北腹地,实现领土范围的大幅拓展。
德川家纲胸怀着宏图伟略,决心完成丰臣秀吉未竟的霸业,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雄才大略。
他意图通过这次军事行动,不仅要在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