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无情地打破了他的犹豫与挣扎。
在人民军铁甲船近乎无间断的近一个小时的猛烈轰炸下,
尽管日军己提前挖掘了深度可观的壕沟与工事,
试图以此抵挡炮火的冲击,
但舰炮那惊人的威力却令一切防御措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炮弹如雨般落下,瞬间将许多日军士兵埋葬在了他们曾以为安全的战壕之中,
哀嚎与惨叫交织,血肉横飞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
面对如此惨烈的景象,德川家纲麾下的大名们再也无法保持沉默,
他们纷纷出言劝说,力陈坚守滩头阵地的种种弊端,
主张应迅速调整策略,避免无谓的牺牲。
在部下的苦劝与现实的残酷面前,德川家纲终于下定决心,
做出了艰难的抉择。他下令放弃滩头阵地,
将军队重新布防在人民军舰炮射程之外,
充分利用对本土地形的熟悉,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防御体系,
力求在人民军登陆后,通过灵活的战术调整与顽强的阻击,
逐渐消耗敌军力量,打乱其进攻节奏,
从而为日本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这一决策,标志着德川家纲不得不面对现实,
承认在高科技武器面前,传统的防御工事与战术己无法有效应对。
他必须放下固有的观念与骄傲,以更为务实、灵活的战术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尽管这无疑是一次痛苦的妥协,
但对于挽救日本的危机而言,或许是最为理智且必要的选择。
铁甲战队的指挥官在确认日军己开始撤退、放弃滩头防线后,
迅速作出反应,果断派出一艘铁甲船返回,
负责接应地面部队展开登陆作战。
这一举动,显示出人民军在战场上的敏锐洞察力与高效执行力,
对敌情变化的快速应对能力令人叹服。
在此之前,人民军己成功占领对马岛与一崎岛,
并在此部署了三万精锐兵力,形成稳固的前沿阵地。
部队在接到指挥官的最新指令后,
得知日军己收缩防线,仅在仁川留下一万人驻守,
其余士兵则迅速登船,准备趁此良机,发动大规模的抢滩登陆作战。
一时间,各艘战船整装待发,
士兵们的口令声不断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战斗氛围。
人民军战士们身穿整齐的军装,肩扛武器,
眼神坚定,步伐稳健地登上船只,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登陆战。
他们明白,此次登陆作战的成功与否,
不仅关系到战役的全局走势,更关乎民族的尊严与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