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易大拜师李师傅已经过去了两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县中的徭役已经结束了,易家村中的青壮已经随着族中的叔伯回易家村了。
而易大因为拜了李师傅为师,就准备待在县城里跟着李师傅学习,所以他就拜托了领队的族叔带了一封信回去。
说到写信这个事儿,还因为自己不识字,被李师傅嘲笑了一段时间,原先是准备拜托李师傅给他写这封信的,是因为李师傅的嘲笑声,他不得已只能在街上花了几分钱找了一个落魄书生,给他写了这封信。
所以,李师傅根据他不识字的这个情况就给他布置了第一个任务就是学会识字,这可难坏了易大。
自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但是师傅说的也有道理,以后如果有徒弟的话,在要发扬师门壮大的情况下,还是把你经验写成书比较实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学会识字了。
就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怀着上坟的心情改起了自己漫漫的识字路。他自己也给自己催眠,我兄弟读书都很有一套,那么我肯定也是有点天赋的。就这样慢的度过了这两个难熬的日子,这期间给人家打造的家具,装饰品已经逐渐的完工了,而易大也在这个过程中对木匠这个行业有了新的认识,时间就这样不经意间的流过。
在易大刻苦学手艺的路上,易秉文也没有,放下书本儿。
此时的李秀才家里,李秀子还在思考着要不要送易秉文去县里的正学书院去读书。因为他自己存的书不多,仅靠他自己教学的话,村里还有其他适龄学童在这里启蒙,可能没有这么多的时间。而且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一我们拘束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对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体现。并且,对于易丙文现在的水平而言,他来年可以下场试一试,童生试的,关于唐僧式并不仅仅只是学的好就可以的,他也需要同考的学生一起结保去考试,这就需要他有一些同窗好友。没有同窗,一个陌生的考生怎么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一起去参保考试。想到这里,李秀才就坚定了要把易秉文送到县里正学书院去读书的决心。
这天,刚散完学。李秀才就叫住了收拾教具准备回家的易秉文。易炳文在村子里已经算是神童了,学习的速度很快,现在,他的水平已经完全能够给蒙学的学生们讲课了。而易家村开办学堂的消息在十里八乡已经传开了。附近的村子的人莫名的就把孩子送到这边来读书。
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孩童,村里村产也撑不住了,李秀才面对外来的学生便收起了束脩,而对村子里的学童他亲自教学,外村的便由村中几个学的比较好的学生来教,他们的水平,虽然相较于易秉文来说还有些差距,但是启蒙学生却绰绰有余。
这次让易秉文去县里中学书院读书,也是为其他的几个学生探探路。
“秉文啊,你来一下我书房,我有事和你说”
听见老师的话,易秉文显然有些诧异,他老师已经很久没有单独找他谈事情了。近一段时间让他收收心,准备准备县里的同童生试,他也一直在为这件事准备着。虽然有些不解,但他还是跟着老师来到了书房。
来到书房刚刚坐定,易秉文就听见老师有些关切的问:
“最近温书感觉怎么样?对于县试有没有把握?”
易秉文听了,点点头道:
“对于县试,老师给我的的书我都已经完全的看过一遍了,其中一些东西我自己有一些感悟。如果真去考的话,那么我觉得我能过。”
那易秉文的话,李秀他也觉得一身轻松,对于易秉文来说,这是一个坎儿。我能安安稳稳的度过当然是好的。渡不过也可以当做是一种磨练。所以他开口道:
“自信一些是好事,但是一定不要自负。找你来是想问一问你愿不愿意去县城正学书院读书,毕竟县里的教学资源远比这里要好。一些举人或者退休的进士也会去学院里面讲讲学。届时你也能了解更多科学考试考场上的一些经验之谈。而且你的同窗虽然比不过你,但是也快要步入考场了。你去那边探探路,如果可以的话,让你的同窗们也一起去。”
易秉文听了老师的话陷入了沉思,本人是很想去的,但是不想离开李秀才。同学,老师,对一个读书人的影响是最深的。他觉得李秀才还可以教他。
“老师,我觉得童生试应该不用去县里学吧。我觉得您还能再教我几年。”
“在我年纪也渐渐的变大了,还能教你几年呢?你总要走出这个小村子,看看外面广阔的世界。”
说着李秀才就叹了口气,看着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