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三人展示出的东西,高声宣布,“《庄子》第一篇逍遥游,第26个字鹏。”
“今日文会诗的题目为——鹏。”
“开始~”太监,说完后便点了一炷香立于台前。
听到题目的我直接提笔开写,片刻后便将其写好。糊名后直接上前,投入了箱子里。
此刻我心里想的全部都是——感谢九年义务教育,给了我此刻装B的机会。
“商国,董安安交卷。”
而此时其他学子听见了太监的喊声,都开始紧张起来,有的甚至可以清晰地看见他额头上的汗珠。
坐在主位上的文帝,看着我如此迅速地交卷,嘴角轻轻上扬,又压了下来。
而老爹则是,目光挑衅的,直接看向夏国使臣。好似在说,“老子儿子已经写完了,你们这群小垃圾,怎么和老子儿子比?”
而夏国史沉的目光也毫不避讳,似是在说,“先写完也不一定能得第一,万一交的是白卷呢,毕竟上次可是我夏国第一。”
老爹直接回怼着,“就你也配第一,难道是要那个尿了一身的给你们争第一。”
就这样,老爹和夏国使臣目光交锋了几百回合。
“咚~,时间到~,收卷~”
三队后各有一名小太监走出开始收卷。收好后将刚收的卷子和箱子中的卷子全部取出,立刻有30个小太监出来,一人一份开始誊录。
很快便誊录好了了,全部贴在了中央的展板上。
坐在底下的三国大儒,有的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看了,当然也有老眼昏花干着急的。
很快元宝直接站在台前开始一一诵读。
“第一首,习坎疏丹壑,朝宗合紫微。三山巨鳌涌,万里大鹏飞。楼写春云色,珠含明月辉。会因添雾露,方逐众川归。”
“第二首,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第三首,……”
“第四首,……”
……
“第十七首,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
“第二十二首,我身何所似,似彼孤生蓬。秋霜剪根断,浩浩随长风。昔游秦雍间,今落巴蛮中。昔为意气郎,今作寂寥翁。外貌虽寂寞,中怀颇冲融。赋命有厚薄,委心任穷通。通当为大鹏,举翅摩苍穹。穷则为鹪鹩,一枝足自容。苟知此道者,身穷心不穷。”
……
“第三十首,游子喜乡远,非吾忆归庐。谁知奔他山,自欲早旋车。朝赏暮已足,图归愿无馀。当期附鹏翼,未偶方踌躇。”
此刻元宝已经将30首诗全部念完,而坐在底下的大儒们,也全部涌到了台上,开始认真地看着,尤其是刚才听到一些好的诗。
此时坐在台上的文帝也有些紧张,毕竟刚才听到的好诗实在太多,最为出彩的,便是第17首、第22首和第30首,也不知道是哪国写的。
而坐在底下的人也都十分紧张,毕竟刚才所有人的诗都已经听完了,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就那么几首。
很快一众大儒们就将每首诗的分数写在了纸上,统一交给了元宝,下面的小太监便开始核算分数。
很快元宝将核算完的分数排名交给了文帝。
文帝此刻的手心已经冒出了汗珠,接过了排名开始念道,“第一名:第17首;第二名:第30首;第三名:第22首;第四名:第16首………第三十名:第5首。”
很快底下的学子便将名字和自己的诗对应上了。
“现在请前三名的学子上前来。”元宝有些激动地说。
在众人的目光中,我,大哥和那个夏国的白衣男子站了出来。
此时全场皆寂,毕竟很少有前三名有两人出自一个国家。
此时文帝坐在椅子上已经开始激动地搓手。而老爹更是嚣张,直接对着夏国使臣说道,“看见没,前三名里面有两个是老子的儿子。”
而夏国使臣此时也不甘示弱,“得意什么,我国三皇子若是第一,你那两个儿子也没什么用。”
而此时站在台前的白衣男子面色有些红润,甚至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