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皇帝一脸好奇的说着,“未来文坛新的希望?”
秦政郑重的说着,“对,未来文坛新的希望。”
“看起来政儿对此人评价颇高啊。”夏国皇帝笑着说道。
“再高的评价,他都担得起。”
“喔,那我就要听政儿好好说说他了,毕竟我家这儿,可是第一次对别人有如此高的评价,让为父我甚是好奇。”
秦政直接分析道,“他是商国的董安安,一个看起来吊儿郎当,但实际上非常可靠的一个人。
从一开始,我们到盛京城开始,他就一直不断地刷新我的三观,也改变着我的看法。
他永远都是站在人群的后面,把自己严严实实地挡住,只要别人不主动寻找或提及,他就绝对不会出来。
第一天,我们刚到盛京城的时候,他几乎毫无存在感,我一开始的时候也并没有看到他。
直到周康挑衅,他直接站了出来,光凭一张嘴,就能把周康气到昏倒,不仅一语道破了隐士家族的本质,而且最后杀伐果断,竟然让慕氏放弃周家这庞大的利益,并直接用最粗鲁的方式,断绝了和周家一切的往来。最后镇国白虎的出场,则直接是将事情推到的顶峰。
整件事情,看起来是从周康肆意挑衅开始,但从董安安出来的那一刻起,事情所有的走向就都是董安安进行控制的,每一步走的都是恰到好处,可以说是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缺。
而且从那一刻开始,商国的民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而我夏国总是士气低迷。那些世家贵族派去的学子在看到领头人周康都已经被气到昏厥,自然也是毫无斗志。所以,从这一刻起,我夏国的失败,便已经初见端倪。
第二天文会,在笔试第一科诗的时候,董安安以极快的速度,就完成了创作,并且当着三国学子的面,大摇大摆的交卷,极大的扰乱了当时学子们创作的心态。
而他写作的速度,也可以侧面印证两个事实,第一,他的文采斐然,几乎已经达到了出口成章的地步,是当世不可见的文坛奇才。第二,他将众人的心态玩弄于鼓掌之间,在本就紧张的气氛下,用提前交卷,给对手造成压力。
之后在宣布结果的时候,他夺得了第一,这是给我大夏学子最致命的打击。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第一次,在城门口,以言语气昏隐士家族的领袖周康;第二次,以提前交卷,给他国学子造成压力;第三次,以实力证明,其他人远不及他,直接形成威慑。
而连续经历三次打击的我国学子,自然是内心承受不住的。所以,在那一刻起,他们内心里已经埋下了一颗董安安不可战胜的种子。
而第二天的词会,也是重复了之前的手段。直接快速地交卷,加上昨天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直接在其他人心里已经笼罩了一层阴影。
虽然题目是比较常见的,但是由于心已经乱了,所以我觉得我国学子还是有不少人是发挥失常的。所以不难看出来,董安安他智谋过人。
而第二天词会的取胜,可以说直接是把冠军包入囊中,第三天的辩论其实对他来说是可有可无的。
而他似乎也假装成了我们想的模样,第三天,他并没有像前两天一样,以速度取胜。而是不温不火在后边压轴,以最简单的言语,甚至没有任何的举例说明。
以大家都能听得懂的方式,直接直白的告诉你,他所思所想。而这让之前已经听了长篇大论的一众大儒们,既感到了舒心,又感到了深度。
这三天的文会,他合理的把握住了每一个时机,无论是从心理还是战术方面,他都做得没有丝毫偏差,把所有人的心态把握的分毫不差。
而在送行宴上,儿臣曾找他聊过,然后他看似和而成畅谈,但其实什么都没有说,一直在和而成拼酒。其实他明白一切,但是很明确的想和儿臣划清界线。
虽然我知道他这是不想引火烧身,但是他一切的行为看似都那么合理,合理到似乎他就是这样一个“纨绔”。
然而,他就是这样一个外表看似纨绔,但实际上几乎算无遗策,用那看似“玩世不恭”的方式,借力打力的解决掉所有事情。
而最重要的是,无论是他的诗还是词甚至是辩论,都能看出他的文字有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人性的细微变化,同时也能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对世界的理解,文采斐然。
而且,最可怕的是他的心中有家国天下,想的东西也是为国为民,小小年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