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汁魔紧跟其后。
周围的市民们也开始朝着各自的指定避难点赶去,有的急匆匆跑步前进,有的则悠哉悠哉地走着。
小甜颇感无奈:“大意不得啊……虽然现在的预测精准度高了不少,灾害也确实比以前少多了,但还是有人因为避难不够及时丢了命……人们对这事习以为常,才是最可怕的。”
二人顺着断桥站A出口的阶梯疾步下到地下,这里本是为了早晚高峰通勤而设计的简易地铁站,没有商铺,空间并不宽裕。
眨眼间,避难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入,狭小的车站瞬间变得人满为患,混乱不堪。
“快进!快进!卷帘门要关啦!”站务员扯着嗓子喊道。
最后几位慌忙冲下楼梯的市民成功进了站,工作人员迅速拉下卷帘门。
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监控屏显示出站内外的空气成分质量数据,目前两者并无差异。
地铁月台位于更下方的地下二层,恰巧此时一列地铁到站,刚从车上下来的乘客目睹此景,无不目瞪狗呆。
人群中开始嘈杂起来。监控屏上的数据显示,外界氧气含量陡然下降0.1,紧接着又是0.3。当数值跌至20%时,人群中爆发出惊恐的尖叫。19.5%、17%、15%、10%……氧气浓度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骤降。
伴随着一阵阵震撼人心的巨响,卷帘门剧烈震动,发出“咔嗒咔嗒”的撞击声。
那是绿云触地引发的低氧毒雾风暴席卷而来。
不过站内的氧气浓度倒始终稳定。
如今,几乎所有的地下设施都配备了防止外部低氧空气渗入的设备,一旦外头氧气含量降低,所有通风口便会自动封闭。即便外面空气几近无氧,站内依然安全无虞。
说起来,除了地铁站,路边的大楼、店铺同样可以作为临时避难所。
而在缺乏这些设施的区域,政府则安置了紧急避难间。
就像早年兴起的小型KTV歌房,这些箱子每边长两米,由坚固的聚碳酸酯制成,足以抵御恶劣环境。
只是,箱内并没有配备制氧机,最多容纳四人,且在密闭条件下能维持四小时的生存所需。
考虑到绿云导致的低氧状况平均持续三十分钟至五十分钟,即便多挤进几个人,理论上也尚在承受范围内。当然,那滋味肯定不会太舒坦,但总归是保命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