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郡学的安排是他早做了的打算,虽说可能不符合眼下的环境,但实际却是根据这次施放粮食的统计,良慈郡的学龄儿童不论男女数量都十分惊人的少。盖因当年降低了丁龄,男丁女丁征发过于残酷,致使新生孩童也少,自然到了该读书时,整个郡抓不出多少个孩子来。
要是这时候还遵循所谓规则,只择男入学,那他这郡学也没必要开下去了,而且整个郡眼下的形势属于是个人都得抓出来安排工作,干活的时候不分男女,读书难道就要分吗?
孟苍舒打定主意,用这种方式知会刘甸,也是要他衷心信服,成为自己在培养下一代路上的帮手。
而听得孟苍舒处处为承明公主殿下考虑,刘甸一改曾经对其的偏见,再次长拜不起:“多谢大人提点,在下今日受教,没齿难忘。”
要教小的,先教会大的。
孟苍舒非常满意看着自己的“教育”成功,露出了含蓄又欣慰的笑容。
第46章
教育在孟苍舒看来绝不是一件春风化雨的事。
教育是人与他人和自己的战争、是支配的对抗、是未来的豪赌、是功利和自我内心的平衡, 是命运的机遇兼代价。
作为上一世的专业“受教育者”,孟苍舒在教育主要发生地学校待了一辈子,对教育的了解可能超乎绝大多数人,于是当他手上拥有教育的权力后, 做得第一件事不是反思, 而是怎么将经验转化, 然后完成一次大家都受益教学布策。
首先就是校舍。
郡内人手不足,孟苍舒先以自愿为前提, 表示如果主动参加兴建郡学之人,那他的孩子与孙子两辈学龄儿童,都可以免费入学读书。
于是萧玉吉震惊的发现, 郡内人手似乎还挺多的,郡府衙门旁的郡学选址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很多人委婉表示,自己还没成亲,但先来打好提前量行不行。
这些人大多是青郡军解甲归田的将士。
青郡曾是鸿儒辈出的地方,用庞绪的话说,就连他这种给人看草仓的臭丘八, 都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大名,都是因为私学遍地的缘故。私学的老师倒不见得多高明, 可基本的《孝经》与开蒙之书都能讲上几章。乡下地方不求孩子能进入太学或者读书读出明堂, 但如果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才真是让家里双亲抬不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