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饱了,下面人不哗变都算你治军有道,但是士气,那是绝对高不起来的。
很显然,在不知道杨玄感有什么小心思的情况下,杨广让杨玄感督办粮草,杨玄感哪有不抓住机会的道理,他直接发动了兵变,截断了粮草,干脆造反了!
杨广快要气疯了,他在御驾里面暴跳如雷,几乎将能砸的东西砸了个干干净净,好不容易在群臣的劝导下冷静了下来,便下令宇文述带大军返回平叛,这高丽,自然是打不起来了,之前大军耀武扬威地过来,这会儿只能灰溜溜地回去了。
而这个时候,高丽已经被打下了近半的国土,大军几乎就要逼近平壤了,但是却功亏一篑。大军缓缓撤退,虽说心急与国内的形势,但是杨广自己也好,还有帐下的诸多武将也好,都是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手,因此,让一部分兵马在后面断后,戒备高丽人在背后突袭,最终还算是平安地退兵了。
杨玄感一开始还算是势如破竹,但是,他很快也出了昏招,杨玄感如今的谋臣是李密。这人是个人才,当年又受过杨素的恩惠,便给杨玄感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取炀帝回国的咽喉临榆关,断其粮草,同时联络高丽夹击之,杨广百万兵一月可以取之;中策轻装急进,西取关中,然后扼潼关天险,长久对抗,守时待变,徐图天下;下策以精兵猛将大举东进,强攻东都洛阳。
三策之中,上策夺取关隘,扼住了大军出入的咽喉,占据了地利,还能趁着杨广在跟高丽对战,与高丽联系,双方夹击杨广,正好杨广虽然带的兵马较多,却都是新兵,又无粮草,说不得,就能一击而溃,至于之后的事情,便比较简单了,以弘农杨氏的号召力,自然可以招降隋朝的兵马臣子,最终席卷天下。
至于中策,也不坏,关中一直到唐朝,依旧是帝王之基,毕竟关中人口众多,又相对富庶,不愁缺粮,又有雄关可据,借助地利之便,纵然有大军百万,也未必能够攻破关中,等到天下大乱,便是锐意进取的时候了。何况,杨公宝库就在关中,只要取得,支撑三五年不成问题。
不得不说,李密是天下之才,历史上,若不是瓦岗分裂,李密又在洛阳大败,原本积累的威名一朝被毁,这才最终兵败,不得不降,否则的话,他的确有着争夺天下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