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的关卡,但是到了齐鲁之地,就得改道,沿着大河进入关中,就得换船,路上呢,也得走走停停。
朝廷也就罢了,寻常的商户人家,是不乐意运送稻米的,因为压根不值得。问题是,少府光是在运送稻米这件事情上头,运费就亏损了不少,虽说能够从别的地方补充回来,比如说,运送稻米的船可以装在同样来自南方的蔗糖之类的特产,这些就比较划算了,但是整体来说,其实还是变相地补贴下面的小民。
但是老是这样也不是个办法,毕竟,以后关中的人口只会越来越多,运输压力也只会越来越大,到时候,朝廷还得想办法开挖运河,拓宽河道,这些可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的。站在朝廷的高度,自然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但是,如果是站在下面百姓的角度,那就会额外征发许多徭役,哪怕有朝廷的补贴,但是这种补贴比起实打实的利益来,还是差了不少的。
而那些彻侯之所以留在长安,一方面是舍不得长安的繁华,另一方面呢,就是留在长安,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比如说,朝堂上有什么位置出缺了,他们立马就能得到消息,赶快活动,然后想办法坐上那个位置,掌握更多的权力,可是如果是在封国,等到知道消息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因此,哪怕刘邦旁敲侧击,就差没有明说了,但是这些彻侯,哪个不是跟刘邦一样的厚脸皮,只要你不是明目张胆地赶我走,那么,我就是不走,我就赖在长安了。
问题是,刘邦就算是脸皮很厚,也不好无故将这些彻侯赶回去,毕竟,他们该交的税也交了,也没作奸犯科,没个合适的理由,就赶人走,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毕竟,如今能继续留在长安的,都是当年的老兄弟,那些跟刘邦关系原本不是太好的,早就麻溜地跑了,免得在刘邦那里显得太过碍眼,回头被他想到了曾经的错处,回头借题发挥。而对于那些老兄弟,那真是轻不得重不得,就算刘邦真的刻薄寡恩,也得注意不能引起了众怒呢!
当初为了安那些功臣的心,刘邦都能捏着鼻子,册封了雍齿,之后呢,为了得个好名头,还册封了季布,哪怕如今刘邦的地位早就很稳固了,也得注意着,不能将那些彻侯逼急了,他们跳反起来,谁知道能搞出什么风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