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避科举先生出良策点侍读贾珠步仕途
林如海单单提了赵宁川,让贾珠不得不改变自己对这位先生的看法,小姑夫说话不会无的放矢,贾珠想到了自己在杭州的那位郑先生,心中一动。
他被前世的记忆局限,一直把赵宁川放在名幕的位置上,如今把郑先生和赵先生摆在一起一对比,同为才华横溢又有功名在身,入仕绰绰有余,先前郑先生是自己的业师,可如今自己已离开杭州三年有余,郑先生亦做了小姑夫的幕僚,这就让人费解了。
难不成说,这其中有什么关碍不成?贾珠思忖了半晌,不得其中要领,但确定了一点,他也许,该慢慢信任赵先生些。
眼下,倒还真有一件烦心事,贾珠想到此,便去竹院寻赵先生。
自赵宁川到了贾府做贾珠的业师,贾珠虽然对他礼数上并无缺处,但贾珠无心科举,因此在学业上并不如何尽心,今日非课时,贾珠破天荒的到竹院来,赵宁川却也不吃惊,对贾珠云淡风轻的点点头。
屋中满是淡淡的茶香,贾珠扫了眼桌上考究的茶具,笑道:“先生今天好兴致。”
赵宁川道:“我这里天天如此,只是今日你的心境不同罢了。”
贾珠微愣,随即道:“先生所言极是,今日我心里倒真有一个难题,还请先生教我。”
赵宁川点头道:“哦?能难倒珠儿的,倒是稀罕。”
贾珠笑道:“先生这话可折杀我了,不知道父亲可曾与先生提过,科举之事?”
如今贾珠已十二岁,贾政发了话让他准备童生试,作为科举的第一步,童生试对贾珠而言并不困难,贾珠最初的打算,是先顺着贾政的意思考科举,待到了北疆战事一起,他再弃笔从戎,来一个先斩后奏。
这样一来贾政再气恼也没法子了不是?不然,他可真没有办法,能说服自己这位一直对科举耿耿于怀的父亲,允许他弃了“圣人之道”去做一个“没脑子的武夫”。
不过,他现在倒想听听,赵先生有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法子,毕竟,如果自己当真先斩后奏了,生气的只怕不止父亲,连祖母都会难过吧,毕竟战场非儿戏。
赵宁川啜了口茶,似笑非笑的看着贾珠:“珠儿心里一向都有自己的打算,你既非无心仕途,又对学业从不上心,单单醉心于骑射,我猜,你想博一个军功。”
贾珠点头:“先生说的一点不错。”
赵宁川奇道:“珠儿为何会有这般心思?珠儿天性聪慧,若是你肯走科举一途,少说最后也能考中进士,以珠儿你的家世和能力,前途自是不凡,军功一事,如今虽然北疆频频进犯,可朝廷是战是和仍属未知,况且就算是战,军功可不是好得的。”
贾珠笑道:“先生所言有理,只是我心意已定,如今却实是左右为难,先生也知道,父亲对我期望甚高。”
赵宁川笑道:“不过是童试,以珠儿如今的能力,博个魁首又有何难?”
贾珠苦笑一声:“期望越高,到时只怕父亲断断不许我弃文从戎,一边是不变的心意,一边是父亲的期待和祖母的挂心,先生可有什么办法?”
赵宁川盯着贾珠瞧了半晌,这才说道:“既然如此,眼下倒有个法子。”
贾珠心里一亮,果然来找赵先生是对的:“先生但说。”
赵宁川笑道:“皇上的十五皇子,如今年方十三岁,身边尚无伴读,珠儿不妨谋个路子。”
贾珠闻言眉头一蹙:“皇子伴读,只怕我的身份不够。”
赵宁川摇头道:“不试一试,珠儿怎么知道不够?”
贾珠看着赵宁川笃定的神色,心中慢慢有了思量:“先生的意思我明白了,日后怕是少不得要叨扰先生了。”
赵宁川含笑不语,他心里知道,时至今日贾珠才真正开始把自己纳入了自己人的行列,军功么……赵宁川想着宫里传来的消息,没想到,看出皇上心意的,不是朝中那些重臣,而是这样一个孩子,难怪皇上把他放在贾珠身边。
贾珠回到屋中,把赵先生的话又想了一番,这伴读一事的确是个好法子,能避开科举不说,而且伴读和皇子的关系十分亲密,与他也是大有好处,还有一点更妙,这十五皇子是小皇子,在他身边安全得很,他可不想才费尽心思和义忠亲王那边划清界限,又稀里糊涂的掺和尽这些皇子们的争权夺利中。
到现在这个地步,他必须与皇家保持最亲近的关系,上次之事,他可谓是把义忠亲王一系的给得罪惨了,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