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这回是纯粹的受害者,被安国公府当了战场使唤,而吏部尚书在这次的事件中十分的积极配合,让皇上大为满意,在朝堂上还点名表扬了一回,吏部尚书早就把之前还想报复贾珠的心思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见着贾珠笑得格外亲切。
贾珠这回,这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烧得可是前无古人了,把一个亲王的爵给烧没了,把一个国公的命也给烧没了,京城里的人都说,之前看宿大人厉害吧,可落到宿大人手里最多是遭点儿活罪,什么板子啦,牢狱之灾啦,可要是犯在贾大人手里,嘿,这可是要脑袋的事!
别看这贾大人年纪不大看着不那么严厉,这把脸一板,整个一个白无常嘛,于是乎,贾珠“白无常”的绰号,就这么不胫而走了。
贾珠知道了还真是哭笑不得,最开始他可真没想到事情最后会发展到这个地步,顺藤摸瓜能拔出这么深得一颗大树来,皇上那边听说了,却是哈哈大笑,说贾珠是他的福将,用皇上的话说:“朕的政令少了这些人绊脚可好施行的多,新人听话又有干劲,朕现在心里可踏实多了,这回有三皇兄前车之鉴在这儿摆着,朕倒要看看,其他的几位皇兄,还敢不敢惹事!”
这世上哪有人是白纸一张,哪个身上的东西都抖落出来,也都够喝一壶的,但是只要他们不惹事,难道贾珠还能没事找事查他们吗?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的做出个忠君爱国的王爷的样子,皇上还没有赶尽杀绝的心思。
十一皇子礼亲王这回这病立刻就好了一大半,礼亲王妃在宫里给皇后、太后、太皇太后请安的时候遇到贾母、胡夫人和娜仁托雅的时候,那亲切劲儿也就别提了。
奉国公府还吹吹打打送了个“明察秋毫”的牌匾到了衙门,又和醉云楼做了笔生意,日后醉云楼若是从太白居进酒,一律是最低的价钱最好的酒,奉国公能不乐么,皇上为了安抚这次被栽赃的他,把查封的闻香居给了奉国公。
这回,他们家的酒铺,可是京城头一份了,再没人跟着抢生意了。
京城里那些蠢蠢欲动的世家子弟,全都消停了,想闹事,先掂量掂量是不是脑袋不想在脖子上待了?
就在人们还津津乐道这件事的时候,朝廷上所有人还在为这一次官员纷纷落马的事心有余悸的时候,福州府施韶宽的折子呈到了御前。
改良耕作让当地的粮食今年翻了好几番,上折子请功?朝廷上所有人耳朵都抖了抖,从来都只听说过请罪的,给别人请功的,可从来都没听说过给自己请功的,这施韶宽还真够狂的!
御史们慷慨激昂了,一顿口沫横飞之后,皇上就派这群御史并一个户部、一个吏部的官员到福州府去验明真伪。
户部去的正是福建司的郎中吴宁,这吴宁曾经任贾珠的员外郎,他的人品贾珠清楚,自然放心。
而吏部那边,如今吏部尚书和贾珠关系好着呢,就凭吏部尚书知道施韶宽是贾珠好朋友这一点,问题也不大。
至于这群鸡蛋里挑骨头的御史?到时候看他们还有什么说的。
等福州府的人回来,果然如贾珠所料,御史们说的都干巴巴的没有终点,户部的吴宁和吏部的这位管筱一五一十的把所见所谓一说,朝廷上又哗然了,这种事还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新鲜得很!
皇上挺高兴,御笔钦赐“勤勉有为”四个字给施韶宽,又说觉得听他们回禀这些什么工具的挺新鲜,想要见一见,正好海船现在便利的很,没多长时间的功夫就运来了一批,放到大殿上,群臣还开了眼,皇上又说要与民同乐,把这些东西又摆在京城的西大街的鼓楼前面给老百姓开眼。
老百姓们最喜欢凑热闹的,不单京城的人来看,附近周围的人听说了也都进城来看,后来更远一些地方的人,有闲心还没事儿的,也巴巴的跑来要见见让皇上都说新鲜的东西长什么模样。
开了眼了,有些脑筋灵活的想得多,也照葫芦画瓢做个差不多的试试,毕竟这是好东西,用上手了自然就能发现好处,不用朝廷有什么动作,一向最是勤劳的老百姓们就自发的开始使用了,不少聪明人还根据自己使用的便利程度开始改造。
朝廷就这么样,朝臣们还没发觉有什么不对呢,皇上的改革已经开始润物细无声的在民间流传开来。
原本还有些大臣等着看皇上给施韶宽什么奖励,如果能成为升官的捷径,他们大可压榨更多的赋税来充功,结果发现施韶宽既没升官也没被赏下金银,不过是得了四个大字,这些人撇撇嘴,也就把这件事给搁下了。
正所谓一举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