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生疼生疼的。九月早上虽然穿着一件长袖,但这会还是感觉到寒风刺骨,她不禁打了个寒颤,牙齿也开始不受控制地打颤。她赶紧回宿舍添加衣服,打开行李箱,看着里面带的厚衣服,心中暗自庆幸:还好带的厚衣服挺多的。她翻出一件毛衣穿上,又套上一件厚外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她想着,冬天的时候再买过一件羽绒服或者棉服,应该就可以过冬了吧。
穿上厚衣服后,九月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起来,她这才想起自己还没吃午饭。于是,她匆匆走出宿舍,朝着食堂的方向赶去。今天,她打算去清真食堂吃牛肉面。
走进清真食堂,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牛肉面窗口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九月站在队伍中,好奇地打量着窗口内忙碌的师傅们。揉面的是一位年轻的师傅,他身材高大,手臂肌肉线条明显,双手熟练地舞动着面团。那面团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上下翻飞,经过反复的揉捏、拉伸,时而被甩得啪啪作响,时而又被温柔地叠放在一起,不一会儿就变成了粗细均匀、根根分明的面条,动作行云流水,充满了节奏感,让九月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暗赞叹。
煮牛肉大骨汤的是一位年老一点的师傅,他戴着白色的厨师帽,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眼神却格外专注。他站在一口巨大的锅前,那锅里的牛肉大骨汤正咕嘟咕嘟地翻滚着,他不时地用长长的勺子搅拌着汤汁,浓郁的香气从锅中飘散出来,钻进九月的鼻子里,勾得她馋虫直冒,肚子也叫得更厉害了。
在旁边切牛肉片的是一位中年一点的师傅,他神情专注,手持锋利的刀具,将卤好的牛肉切成薄薄的肉片,每一片都切得大小均匀,刀法娴熟,仿佛在进行一场艺术创作。单牛肉面这一区域就汇集了老中青三代人,他们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共同为同学们烹制出美味的牛肉面。
终于轮到九月了,她接过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找了个空位坐下。碗里,雪白的面条上覆盖着几片小小的牛肉,翠绿的香菜和葱花点缀其间,褐色的牛肉汤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还飘浮着一层薄薄的油花。
五块钱的牛肉面,虽然牛肉只有小小的三片,但对于不喜欢吃牛肉的九月来说,这并不觉得浪费。说来也奇怪,九月平日里对牛肉并不感兴趣,甚至有些排斥,可这用牛大骨熬成的浓浓的牛肉汤,她却十分喜爱,每次闻到那香气就忍不住垂涎三尺。
她拿起筷子,轻轻搅拌了一下面条,让面条充分吸收汤汁的味道,然后夹起一筷子面条送入口中,面条筋道爽滑,口感极佳。她又喝了一口汤,汤汁醇厚浓郁,鲜香四溢,带着牛肉的醇香和各种香料的独特味道,瞬间温暖了整个胃,让她忍不住闭上眼睛,细细品味这份美味。不一会儿,九月就把牛肉面和汤吃了个精光,只剩下碗底的几片牛肉。她满足地擦了擦嘴,看着空碗,心中满是幸福。
午餐过后,大家都回到了宿舍睡午觉,为下午的课程做好准备。九月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回想着上午的经历,心中对青市的生活又多了一份新奇和期待。她想着小燕说的可能下周就会下雪,心中充满了憧憬,想象着自己在雪地里玩耍的样子;又想起关于供暖的新奇知识,对晚上宿舍温暖的环境充满了期待。带着这些美好的想象,九月渐渐进入了梦乡。
下午是普通话课,大一新生们都聚集在教室里。给九月她们上课的老师可不简单,他是普通话考核评委之一,还参与编辑了普通话教材。九月满心期待又有些紧张,她知道自己作为南方人,普通话发音可能存在不少问题,害怕在课堂上出丑。
很多同学的发音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洋相百出。比如,有的同学平翘舌不分,把“四”说成“十”,把“老师”说成“老西”;有的同学 n 和 l 不分,“牛奶”说成“流来”;还有的同学 f 和 h 不分,“飞机”说成“灰机”;前后鼻音不分的情况更是普遍,“亲近”说成“青近”……
老师耐心地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一一指出大家存在的问题。没等九月开口,教授一眼就看出九月来自的省份,毕竟很多人都说他们的口音太有特点了。更有趣的是,教授一开始还把九月说成是少数民族的呢!可九月真的是地地道道的汉族,家里一个少数民族也没有。
九月发现,北方人的普通话确实比南方人要标准一点,但每个省份都有自己读得不标准的发音。老师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他教同学们如何正确区分平翘舌音,通过练习绕口令,让大家感受舌头的不同位置和发音方法。“四是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