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才迟疑着开口:“吕相请留步,小人还有一个疑问……”
“请问。”吕不韦停下脚步,做出认真聆听状。
“不知小人明日是否有幸再次见到国灵……”他说了一半怕吕不韦多想,就解释道,“吕相您也知道,小人志向不高,也就喜欢这些东西,如果能聆听国灵一两句指点,那也是死而无憾的。”
吕不韦心里明白啊,这哪里是想听指点,就是想再次见识那俯视角度的大地。
他也想看,以那
种角度看下去,壮阔无边的土地,奔腾的江河,壮志雄心很轻易地就涌上心头。
不管看多少次也都还会被震撼到,这就是神灵地视角吗?
但这不是他能决定的,他也只是含含糊糊地糊弄过去了,并没有给予肯定的答复。
作者有话要说
写到这里作者打开了风景纪录片,以俯视的角度看风景是真的爽~万分解压!
*1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来自于“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
出自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启超的《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
关于算盘,各有说法
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人认为,算盘起源于我国的东汉、南北朝时期。其依据是,东汉数学家徐岳曾写过一部《数术记遗》,其中著录了14种算法,第13种即称“珠算”
,并说:“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后来,北周数学家甄鸾对这段文字作了注释:“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带四时’。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
这些文字,被认为是我国最早关于珠算的记载。但是近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数术记遗》中所描写的珠算,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记数工具或者只能作加减法的简单算板,与后来出现的珠算不能同日而语。
清代学者钱大听等人则认为,算盘出现在元朝中叶,到元末明初时已被普遍使用。其根据是,元代的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第二十九卷《井珠》中,曾引用当时的谚语形容奴仆:“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日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日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后人称此为“三珠戏语”。把老资格的奴婢比作算盘珠,拨一拨动一动,这说明当时的算盘在民间已经很普及。而宋末元初时期的刘因在《静穆先生文集》一书中也有一首以《算盘》为题的五言绝句:“不作翁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这也是算盘在元代出现的有力证明。此外,在《元曲选》“庞居土误放来生债”一节中也曾提到“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到明朝时,永乐年间编纂的《鲁班木经》中,已有制造算盘的规格、尺寸:“算盘式: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线上二子,一寸一分;线下五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而做。”此外还出现了徐心鲁的《算珠算法》、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柯尚迁的《数学通轨》、朱载堉的《算学新说》等介绍珠算用法的著作,因此算盘在明代已被广泛地使用这是毫无疑问的。
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又有专家认为,算盘应该起源于唐朝、流行于宋朝。其依据是,在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家药铺,其正面柜台上赫然放有一架算盘,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将画面摄影放大,确认画中之物是与现代使用算盘形制类似的串档算盘。而且1921年,在我国河北巨鹿县曾经出土了一颗出于宋人故宅的木制算盘珠,虽然已被水土淹没八百年,但仍可见其为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的算珠毫无二致
感谢在2024-05-1111:45:56~2024-05-1120:44:2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2449757514瓶;艾米丽丝兰黛10瓶;云白白5瓶;吾问无为谓、许家夫人、冰叶、ichliebeihn.、墨笔还魂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