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
而哥老会,盘踞巴蜀,深耕细分市场,让川渝地区70%男性都加入,做到了区域一霸。
至于青帮做什么的呢?
捞钱,捞钱,还是特么的捞钱。
可以说,青帮有着当下所有帮派都无法企及的捞金模式。
众所周知,青帮的前身是漕帮。
帮会创立的初心只是为了给漕运水手找个住的地方。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初心开始发生了变化。
在这会,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洪门显于外,青帮隐于内。
洪门闹得响,青帮赚的欢。
任何帮会,想要扩张和发展,都要实现经济上的扩张。
而青帮的前身,漕帮,就属于闷声发大财的典型。
漕运,主要就是运送粮食。
南粮北调,即从粮食产区往北方运。
这就导致回程有货的情况很少。
回程是空船,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水手了,所以很多人会被就地遣散。
漕帮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回程的时候想着往空船里面放其他的民间货物。
可以赚运费不说,手下的漕运水手也能跟着带回来。
毕竟船是官家的,沿途过关卡不用缴纳过路费,运费也便宜。
很快,漕帮开始不满足于现状,毕竟运费能赚几个钱?
于是,漕帮开始倒腾起了走私的活。
只是,古代可没有手机,包包,汽车这些。
最高价值的货物,就是食盐。
漕船属于官船,能拒绝关卡的检查。
于是乎,漕帮开始把食盐从盐税低的地方往盐税高的地方运。
对于走私私盐这事,清政府其实有所察觉。
奈何,清朝时期,运河上的漕船上万,想要查走私。
无非两个办法。
要么通过关卡进行,要么自已开船进行。
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在水面上进行。
可那会,水面上已经被漕帮控制了,遍布眼线。
这就导致,清政府的行动还没开始,就已经走漏风声了。
到了后期,漕帮的骚操作开始变多。
如故意用漕船撞上过往中的船只,说对方破坏大清的官产,要求赔钱。
在比如利用在码头上提供劳动力装货的机会,把官方的粮食放到商船上,回过头在诬陷别人盗窃官粮。
不想被抓,那就掏钱。
这些地方帮会的骚操作极大影响了漕帮在老百姓里的声誉。
而且闹大了会影响到漕帮在宏观层面上赚大钱。
于是,漕帮内部发展出了很严格的漕规。
轻则截耳,割筋。
重则,立毙,沉于河中。
别看漕帮骚操作多,但在‘大是大非’面前拿捏的非常清楚。
在运输粮食的时候,在漕规之上,还用军法管理。
这就给漕帮留下了两副面孔。
在官方来看,漕帮是个很得力的助手。
而在民间看来,它是偷盗米食,夹带私货,藐视法纪的群体。
属于是对上是乖宝宝,对下是大灰狼。
这也是能长远发展帮派的基本面貌。
同洪门不同,青帮的组织架构十分严密。
在洪门,相互之间是称兄道弟的,而在漕帮里面,非常讲究字辈。
不存在我管你叫哥,你管我叫爸的灵活性。
所以后世才会有青帮一条线,洪门一大片的说法。
其实,漕帮作为帮会性质的帮派,并没有太大的帮会愿景。
和朝廷合作,那更是不可能大张旗鼓的反清复明。
所以洪门把青帮当成是小叛徒。
对于洪门子弟投奔青帮,那都是要严惩的。
明确的给出了,由青转洪,披红挂彩,由洪转青,剥皮抽筋的管理规则。
但是漕帮觉得无所谓,能捞钱就行。
从这个角度来看,漕帮更有现代帮会的理念。
可惜,在朝廷面前再乖,也挡不住历史发展的规律。
随着黄河的不断调皮,运河水系被不断的破坏,海运开始一步一步的取代了运河漕运。
走运河看重的是劳动力,拉纤划船都需要人。
而走海运是重资产项目,海船的载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