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慵懒地靠在书房的紫檀木椅上,指尖有节奏地轻叩桌面,发出“哒哒”的声响。2?完#本;神&|站?^ a?)追3§?最>|新3&?章#节¨
他抬眼,示意一旁拘谨站立的武媚娘:“笔墨伺候。”
武媚娘心头一凛,赶紧捧起镇纸,小心翼翼地铺开一方宣纸。
她知道,这是太子殿下要亲自下场,给她布置作业了。
“就拟一道《地藏院灯政善后疏》吧。”李承乾的声音听起来漫不经心,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你可以直陈弊端,不必避讳。孤,想听听你的真知灼见。”
“奴婢……遵命。”武媚娘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内心的波澜。
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她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好好表现一番,争取在太子殿下面前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的三天,武媚娘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谢绝一切打扰。
她翻遍了书架上所有能找到的关于灯政的资料,甚至连一些野史笔记都没放过。
她绞尽脑汁,字斟句酌,力求写出一篇能够打动李承乾,又能切中时弊的奏疏。
终于,在第三天的傍晚,她完成了这篇凝聚着她无数心血的《地藏院灯政善后疏》。
文中,她先是肯定了灯政的积极意义,赞扬了太子殿下的英明决策。
紧接着,笔锋一转,开始痛陈灯政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弊端:“灯政虽善,然执行不均,权门近者先得,贫巷远者难及。长此以往,必将激起民怨,动摇国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大胆地提出了设立“灯政巡察使”的建议:“由宫中女官轮值,直报东宫。/x?i`n_k′a!n-s′h!u?w,u..*c^o,m_巡察使可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及时发现并纠正灯政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每一户百姓都能享受到灯政带来的光明。”
洋洋洒洒数千言,文辞恳切,逻辑严密,就连一向以严苛着称的高履行看过之后,都忍不住赞叹:“此文有古谏臣之风啊!”
李承乾拿到奏疏后,并没有急着表态,而是递给了身旁的徐惠。
徐惠接过奏疏,仔细地阅读起来。
她一向以心思细腻、聪慧敏锐着称,很快就发现了奏疏中隐藏的猫腻。
“殿下,这奏疏……有问题。”徐惠放下奏疏,神色凝重地说道。
“哦?哪里有问题?”李承乾挑了挑眉,饶有兴致地问道。
徐惠指着奏疏中的三处用典,一一分析道:“这第一处,引《汉书·循吏传》时,误将‘黄霸’作‘王霸’;第二处,引《礼记·月令》‘腐草为萤’句时,却删去了‘阳气盛’三字;第三处,更是在‘巡察使’职权描述中,暗嵌‘夜巡可携灯钥,开闭各坊灯栅’——而‘灯钥’制度,从未设立。”
李承乾听完,嘴角勾起一丝玩味的笑容:“好一个武媚娘,心思果然不简单。”
“殿下,这三处‘错误’,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暗藏玄机。”徐惠继续说道,“奴婢连夜复核,发现这三处‘错误’,恰好对应着三处魏王旧部私宅所在坊门的夜间管控漏洞。”
李承乾拿起奏疏,再次仔细地阅读了一遍。
他发现,如果将这三处“错误”联系起来看,的确可以拼凑出一张完整的地图,一张通往魏王旧部势力的地图。
他放下奏疏,轻叩案角,发出“笃笃”的声响:“她不是在提建议,她是在画地图啊!”
“殿下,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徐惠问道。+w^o\s*y!w..′c-o¢m+
李承乾既然她想玩,那孤就陪她玩到底。”
当天晚上,李承乾和徐惠就商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第二天,李承乾下令工部,假意采纳武媚娘提出的“巡察使”制度,并决定在八月初一试行。
同时,为了安抚武媚娘,他还特意将她列为首批巡察使的人选。
消息传出,武媚娘欣喜若狂,以为自己的计划得逞了。
与此同时,李承乾又命宫灯局紧急赶制了十把“铜钥”。
这些铜钥样式古朴,看起来和普通的钥匙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却是中空的,里面安装了微型铃管。
一旦插入锁孔,轻微的震动就会触发暗响。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八月初一的到来。
八月初一,夜幕降临。
武媚娘身穿一袭宫装,手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