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大唐气象 > 第16章 诺真水之战,六千唐军完胜薛延陀三万大军

第16章 诺真水之战,六千唐军完胜薛延陀三万大军

领突厥部众前往漠南建立王庭,并亲自赴齐政殿为他饯行。

阿史那思摩眼含泪水举杯对太宗祈福:“奴才在国破家亡之际,承蒙陛下收留,重新当上了可汗,我愿带万世子孙永做陛下臣民。”

太宗又派礼部尚书赵郡王李孝格为阿史那思摩颁布册封文书,在黄河边筑坛确立疆界。

太宗对侍臣说:“中国是根干,四夷是枝叶。割掉根干去奉养枝叶,大树怎能繁荣!朕当初在突厥人的安置问题上没有采纳魏徵意见,以致今日狼狈。”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十三,阿史那思摩率部众渡过黄河,将王庭设置在原来的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乡),拥有人口三万户、士卒四万人、战马九万匹。

临行前他上奏太宗:“臣蒙受厚恩,当了部落长官,情愿子孙万代永做一条忠犬,替国家看护北疆。但是如果遭到薛延陀侵犯,恳请您能让我退回长城以内!”太宗批准了他的请求。

【02】夷男误判,野战无敌的唐军

四月初一,朝廷颁布诏书通告全国,计划明年二月份到泰山封禅。

五月份,有彗星出现在太微星。太史令薛颐奏告此事不吉,不可到泰山封禅;起居郎褚遂良也劝谏太宗,天象不吉应暂缓封禅。

当时的君王非常相信天象征兆,太宗也不例外,随即下诏取消明年的封禅计划。

本来封不封禅是大唐内部的事,与远在万里之遥的薛延陀无关,但当时过于迟缓的信息传递速度却让薛延陀对形势产生了严重误判。

七个多月以后,也就是十一月份左右,真珠可汗这才收到明年二月份组织封禅的圣旨。

他非常开心,召集群臣说:“天子要到泰山封禅,境内大军必会随同护驾,届时边防守备定然松懈。我们趁机消灭阿史那思摩,还不易如反掌!”

于是真珠可汗让儿子大度设做统帅,发动同罗、仆骨、回纥、靺鞨、霫等部落,动员了二十余万大军,浩浩荡荡穿越漠南,屯驻于白道川(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接着又占据善阳岭(古山名,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西南),向刚从内地搬迁而至的阿史那思摩发起猛攻。

此时的突厥早已不复当年之勇,阿史那思摩无力抵御,遂按当初与太宗的约定,率众退入长城,据守朔州(唐时朔郡,治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并遣使向长安告急。

十一月十六日,太宗诏令兵部尚书李世积统兵六万,从正面迎击薛延陀;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自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东北)出兵,策应主力作战。

营州都督(治柳城,今辽宁朝阳)张俭率所部骑兵及奚、契丹等部落威逼薛延陀东境;凉州都督(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东)李袭誉率所部袭扰薛延陀西境。

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预备队,屯驻于灵武待机(宁夏银川灵武县)。

众将接到诏令即将出征,太宗向他们面授机宜,告诫说:“薛延陀自恃强盛,穿越沙漠一路向南,持续行军数千里,已然人困马乏。用兵要旨在于捕捉利用战机,形势好时,速战速决;形势不好,抓紧撤离。”

“薛延陀没有趁阿史那思摩不备将其击溃,在阿史那思摩退守朔州后又不抓紧离开,可见其必败无疑。”

“我已命令阿史那思摩焚毁附近草场,薛延陀粮草即将耗尽,野外又一无所获。据斥候侦知,他们的马匹因无草可吃,把周围树皮都快啃光了。”

“你们应当与阿史那思摩互为声援,先别急着打,待他们撤军时再奋起反击,必可一战而胜。”

十二月十二日,养精蓄锐的唐军在诺真水(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境内)向薛延陀发起总攻。

薛延陀的作战方式在草原民族中略显奇葩,他们曾依靠步兵,打败了西突厥的沙钵罗可汗与阿史那社尔两员骁将,自认为步兵优势大于骑兵,便放弃了游牧民族擅长的骑兵作战,让士卒改练步战。

交战时,他们把五人编为一组,一人负责照看马匹,四人负责结队作战,一旦取胜再骑马追击。

这一天,大度设率领三万部众来到长城脚下。看到绵延不绝的长城上竟无一人防守,便派人登上长城,得意的冲着内地方向大声谩骂。

正当他们指手划脚骂的起劲时,突然看见远方地平线上尘埃漫天,原来是李世积带领唐军杀到。惊恐交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