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大唐气象 > 第183章 淮西军的第二次背叛

第183章 淮西军的第二次背叛

今河南遂平县城关)、朗山(今河南确山),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由于朝廷没有设置主帅,征讨吴少诚的各路军队缺乏统一指挥,开始时还能自发协调,时间一长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各打各的,彼此之间毫无配合。而吴少诚这边却是三军听命,坚守要点伺机而动。

十二月二十六日,各路唐军在小溵水自行溃散,丢弃的粮草、器材漫山遍野,全部被吴少诚所获。

贞元十六年(800年)正月,恒冀、易定、陈许、河阳四军在与吴少诚作战中失利,各自撤军回返。

吃了败仗,德宗才感到有必要参照以往做法,设一名招讨使,统一指挥征讨作战。

这并非是德宗不知兵,而是他在平定四镇之乱、泾原兵变中吃够了主帅背叛的苦头,时任三军统帅的李怀光在长安郊外那倒戈一击,直接将德宗从奉天逼到了千里之外梁州。

由于场景过于凶险,所以他此后再不设置最高统帅。别说是内地战场,即便是边防藩镇也都各自为战,担心那些手握兵权的武将借机叛乱。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该派谁去才合适?

这个人既要能打,还必须忠诚、听话!德宗思来想去也没有物色到中意人选!

这种事他不会去询问宰相、群臣,他极端不信任他们,他能信得过的,也就身旁几个宦官了!

于是,神策军护军中尉窦文场,向德宗推荐了夏绥银宥节度使韩全义。

当年在泾原兵变中,窦文场与霍仙鸣两人带着百余名小宦官,舍命保着德宗逃离长安,成为德宗最为宠信的权阉,德宗对他们一向言听计从。

韩全义原为陈许兵马使,后调入神策军担任行营节度使,因溜须拍马工夫到位,受到窦文场器重,于贞元十四年(798年)升任夏绥银宥节度使。

韩全义没什么真本领,但他麾下都虞侯高崇文却是精通兵法的难得帅才,在高崇文辅佐下他很快镇压了乱兵暴动,在夏州(今陕西靖边)站稳了脚跟,还击退了吐蕃的一次进犯。

有了这样的战功,又有神策军履历,还是窦文场极力引荐之人,德宗自然痛快允准,诏令韩全义为蔡州四面行营招讨使,统一指挥十七道大军进讨吴少诚。

四月份,韩全义从夏州赶赴蔡州上任。他所部将士均为边军,出于御边需要自然不可能随他前来,失去了得力部下的辅佐,他彻底沦为一个没有主见的糊涂蛋。

每次召开作战会议,各路军中担任监军的数十名宦官挤坐在营帐里,你一言我一语的争执不休。与此相反,带兵打仗的将领却干坐一旁看热闹,完全插不上嘴。韩全义不知听谁的好,索性什么也不说,每次都是议而不决,会议开了等于没开!

久拖不战之下,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士卒们长期驻扎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很多人沾染上了时疾,士气极为低迷。

五月十三日,唐军与淮西军将领吴秀、吴少阳在广利原(今河南商水县以西)对决,两军尚未接触,唐军突然崩溃,各路大军四散逃奔。淮西军乘胜掩杀,韩全义狼狈退保五楼行营。

战端一开,一些藩镇节帅随即开启了养寇自重的模式。

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借着征讨吴少诚的机会极力扩充军队规模,清除不听令于他的异己分子,对德宗表现的极为无礼,大有吞并汉南的志向。

他因邓州刺史元洪与他不是一条心,便向德宗诬陷元洪贪污,德宗将元洪流放端州,派使者护送至枣阳。于頔又出兵将元洪劫走,告诉德宗对元洪判罚过重。德宗只得更改诏令,把元洪任命为吉州长史。

这纯属是拿德宗闹着玩,根本没将他看作大唐帝王。而德宗却一味姑息,虽然知道于頔所作所为,却是一点办法没有。

七月份,吴少诚挥师对唐军五楼行营发起进攻,唐军再次大败,韩全义趁夜逃往溵水县(今河南商水县)。

九月十八日,吴少诚进逼溵水,在距县城数里之地扎营,韩全义率军退往陈州。

主将无能,累死三军。宣武、河阳两军不愿再跟着韩全义挨打,私自返归本镇。只剩陈许军将领孟元阳、神策军将领苏光荣,仍留在溵水驻防。

为了立威,韩全义将昭义将领夏侯仲宣、义成将领时昂、河阳将领权文变、河中将领郭湘等人诱骗到营中,将他们全部处死。这一做法不但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反倒让他威信尽失。

陈州刺史刘昌裔不放韩全义进城,站在城楼上客气的对韩全义说:“天子令您讨伐蔡州,您今天来到我这里,我实在不敢接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